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多家餐饮店都在实行外卖与堂食的“双标”策略,引发社会关注。如果客人来店里,就会选用新鲜的肉和蔬菜,但是对于外卖订单,则会直接选择使用预制菜。除此之外,外卖的分量更少、加工方式更简单、餐具也有安全隐患,甚至连酒水饮料的价格也会相对更高。
必须承认的是,对餐饮经营者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平台抽成高、配送时效严、价格竞争激烈等,外卖的综合成本要高于堂食,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预制菜,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满足平台规定的送达时限,从而避免消费者因不满打差评的情况。但是,采用隐瞒食材来源、简化加工流程、降低品质标准等方式,把经营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就像专家指出的,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系统性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从更深层次看,这种“双标”现象的产生,也反映出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一方面,平台方为了追求流量、订单量和市场份额,对商家的资质审核、食材标准把关不够严格。另一方面,由于外卖交易的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实现全流程监管,而外卖订单并不是在现场交易,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的取证更难,维权的成本也更高,很多人因此选择了沉默,这就导致部分商家心存侥幸。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餐饮经营者长期采用“双标”模式,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伤害,更会对整个餐饮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消费者而言,付出了同样甚至更高的价钱,结果却买到的是品质更差的食品,自己的权益明显受到侵害。这已经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还破坏了餐饮行业长期发展的诚信根基。
要整治餐饮市场“双标”乱象,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司法部门要明确“双标”行为的法律责任,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让违法者付出代价。二是监管部门则应加大抽检力度,还可以要求餐饮行业将后厨情况进行录像保存一定时间,将餐具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双标”行为依法严惩,形成常态化震慑。三是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建立更严格的商家准入和日常核查机制,比如商家要在显著位置,明确标注是否“预制菜”“冷冻复热”等信息,对不诚信的商家,要降低流量倾斜。
餐饮行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商家的诚信经营,更离不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外卖不是服务缩水的代名词,只有遏制住“双标”的行为,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安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