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日起,云南丽江古城将向游客征收50元/人的维护费。消息刚出,社交平台就吵翻了——有人说“进古城要交钱了”,有人掰着手指头算:降了价(从80元调到50元)、延了期(一年内不限次),好像更划算?但细想,这场争论的核心从来不是“50块该不该掏”,而是公共资源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平衡艺术。
丽江古城的维护难题,本质上是“谁来买单”的困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年均2.9亿元的保护支出确实不菲,而过去18年靠维护费只凑了41亿元,缺口明显。但问题在于,把维护成本简单转嫁到游客身上,真的是最优解吗?
历史早有镜鉴。2013年凤凰古城试水“围城收费”,148元的门票挡住了游客脚步,当年商户生意惨淡;2016年被迫取消收费后,当月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反而双涨。这说明:过度依赖“进门费”,可能伤了游客的热情,更寒了商户的生计——古城的热闹,本就靠“人来人往”撑着,游客少了,商铺冷清了,维护资金从哪来?
更关键的是,丽江古城的“生活属性”与“景区属性”本就交织。这里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数万居民的家园,是商户谋生的场域。向散客收费,表面看是扩大了收费面,实则是把“保护责任”与“游客权益”的天平又往一边压了压。有网友调侃:“住酒店付了房费,还要额外付清洁费吗?”这种“被收费”的不适感,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为何由个体单独买单”的追问。
当然,维护古城需要真金白银,完全否定收费也不现实。但“怎么收”“收多少”“怎么用”,考验的是管理智慧。杭州西湖免门票的成功,靠的不是“坐吃山空”,而是用开放换人气,用人气带消费——游客多了,餐饮、住宿、文创的收益远超门票收入,最终反哺保护。这种“共享发展”的思路,或许比“进门交钱”更可持续。
回到丽江古城这事,与其急着扩围收费,不如先算清两笔账:一是“明白账”,公开维护费的收支明细,让游客知道钱花在哪、花得值不值;二是“协商账”,听听居民、商户、游客的真实想法——商户怕客流量减少,游客嫌负担加重,居民盼古城活起来,这些声音都该被听见。毕竟,古城的“保护力”,最终要靠“民心”来托底。
收维护费不是目的,护好古城、让各方受益才是根本。丽江需要跳出“收费—争议—再收费”的循环,在“保护”与“发展”、“公共责任”与“个体权益”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毕竟,真正的文化遗产,不该是“圈起来收钱”的标本,而该是“活起来共享”的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