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一分钟的礼让里,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密码

2025年07月19日18:02

来源:大河网

7月15日,老年暴走团没有给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让路引发网友热议。7月18日,健走团群主回应,当天那些车辆属于备勤状态,他们所在的道路是属于大凌河景区之内的非机动车道,当时也是为了一百多位队员的安全着想,就一分钟,想让队员先过去,怕车碰到人。

7月19日,#徒步团队长称暴走团是贴标签# #暴走团群主称对方若执行任务肯定让道#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表示,别“一分钟”害了“一辈子”。

不管怎么说,当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遇上公共安全秩序,谁该让谁?这个问题背后,远不止是交通规则那么简单。

很多老人教导孩子“让一让,六尺巷”。如今在街头,却出现了“一百多人不让三辆车”的场景。群主那句“就一分钟”的辩解,听起来“合情合理”——非机动车道、备勤状态、队员安全,每个理由都站得住脚。但细想之下,公共秩序就像一张网,任何一个“就一分钟”的破洞都可能让整张网失去作用。

这些穿着统一服装、步伐整齐的老人,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曾是厂里的劳模、学校的教师。退休后,暴走团的队列成了他们新的“单位”。这种对集体身份的渴望可以理解,但集体不应该成为漠视规则的理由。就像小区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音乐声小一点,结束时间早一点,总能找到既锻炼身体又不扰民的平衡点。

有人说这是“老人变坏了”,这话有失公允。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是否给老年人留出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就像给孩子修建游乐场一样,社会是不是也该为银发族规划些“夕阳红健身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智能步道、上海黄浦滨江的老年健身区,这些尝试证明,需求与秩序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但话说回来,硬件设施再完善,也替代不了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我就见过暖心的一幕:暴雨中,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主动收起音响,帮环卫工人清理堵塞的排水口。我也见过遗憾的场景:救护车鸣笛时,前面电动车依然慢悠悠地挡道。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有没有人监督,而在于有没有将心比心的自觉。

应急车辆的特殊性在于,它承载的是未知的生死时速。去年郑州暴雨时,有司机自发为救护车让出通道,他们说:“今天我给生命让路,明天可能就有人给我的亲人让路。”这种换位思考,正是现代社会最珍贵的公共精神。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是单方面的迁就,而是双向的成全。就像杭州“最美凉茶摊”那样,社区给老人提供活动场地,老人自愿担任平安巡防员。老年人需要被尊重,但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当银发族主动维护公共秩序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健康,还有来自社会的真诚敬意。

那“一分钟”的僵持已经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一个成熟的社会,既要有对特殊群体需求的温情体察,也要有对公共规则的坚定守护。今天我们为应急车辆让出一分钟,明天就可能为亲人的生命抢回黄金四分钟。

暮年时光的从容与生命救援的紧迫,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文明社会的答卷上,最好的答案永远是:我理解你的需求,也请你尊重我的需求。这样的双向奔赴,才是对“老有所乐”最生动的诠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