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公里,只为相聚花都。近日,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新新相映”流动人员党群服务中心洋溢着温馨与感动,“花城有爱·候鸟归巢”小候鸟成长营开营仪式成功举行。现场50名来自湖南新田县的留守儿童与在花都务工的父母深情相拥。
“小候鸟”是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昵称。他们平时留守家乡就学和生活,暑期专程奔赴父母务工地与家人团聚,新学期开学后,还要返回老家继续留守生活。稚嫩的“小候鸟”,承担着“留守”带来的相思离别之苦,暑期与父母短暂相聚、享受天伦之乐后,又面临反向离别的辛酸和无奈。这一只只从家乡出发,利用暑期飞到务工父母身边的“小候鸟”,让人怜爱,更让人放心不下。
相对于“小候鸟”而言,每次团聚都是渴望已久的幸福和甜蜜,但并非每次团聚都绝对快乐无比。与父母团聚短暂兴奋与欢乐之余,由于务工压力和工作要求,务工父母陪孩子开心“疯一把”之后,普遍面临看护孩子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无人看娃导致的“二次留守”,让很多“小候鸟”从兴奋和开心中很快“凉下来”,锁上门蹲在出租屋一边玩手机、一边数父母下班时间,几乎成为“小候鸟”无奈的生活常态。出租屋外陌生的环境,不知所往的局促,让“暑期档”团聚很快索然无味,时间一长,“手机控”很快傍着孤寂上头,无所事事也渐生无聊乏味,亲子冲突、不良生活习惯出现更会给暑期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缓解“留守”压力和痛感,反而滋生“二次留守”的疾病和不堪,不仅不利于“小候鸟”身心健康和暑期欢乐,更会成为滋生二次身心伤害的诱因。
正是基于“小候鸟”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出于科学缓解务工人员暑期“带娃难题”和“二次留守”之困,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流动人口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全天候开放空间,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合力组建以“假期托管+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公益免费“小候鸟”暑期成长营。通过提供特色课程服务、组织老同志、志愿者上“特色课”“手工课”,组织孩子们到服务地走走看看、近距离感知文明进步发展等,精准填补务工家庭暑期托管服务真空,并为“小候鸟”打造“第二个家” ,为乐享暑假提供暑期多彩“好趣处”。
为“小候鸟”提供暑期“好趣处”,不仅解决了务工人员家庭暑期托管看护难题,为“小候鸟”开心度假、丰富假期生活、缓解身心健康压力、驱散“留守”阴影创设了多元人性氛围和空间。其助力和呵护“小候鸟”安全度假、健康成长的意义,也是毋庸讳言。同时,行为背后更透露出对务工人员特殊群体的特殊关爱与呵护,这对于建设和谐务工环境、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凸显城市现代文明的人性化底蕴而言,也是可圈可点。
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下,在务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扩容发展环境下,城市出现暑期“小候鸟”不可避免,对“小候鸟”关爱多点、呵护多点,是凸显儿童友好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点。合力为“小候鸟”构建暑期“好趣处”,确实需要我们认真以待,并设计和出台更多人性化方案,来多向释放关爱善意。
为暑期“小候鸟”打造“好趣处”,需要“小候鸟”飞入地的基层组织、用工企业和单位高度重视,主动出手,释放关爱。要站在构建和谐务工关系和用工环境、解决务工人员后顾之忧角度,打造公益爱心性质“小候鸟暑期营”角度,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企业单位的公共资源,以及志愿服务、关工委、未检未保机构、工青妇等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关爱助力,集思广益,充分发掘公共资源优势,为远道而来的“小候鸟”提供一份爱心呵护和看得见的暑期生活好“趣处”。
当然,“小候鸟”暑期生活质量也离不开“留守支持”。家乡教育部门和就读学校以及所在村居等,要组织专门“暑期关爱力量”,积极做好“小候鸟”的动态看护与远程关爱,多采取远程连线、虚拟沟通、互动交流、家庭作业指导、家校沟通联系、普法安全教育等,为外出“小候鸟”织密关爱网和保护网,及时纾解“小候鸟”在外可能面临的不适应症、心理应激反应、亲子矛盾冲突等成长问题,并为迎接“小候鸟”归巢做好准备。
这样多方施策,合力共为,这个暑期的“小候鸟”一定会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成长天空,并度过一个快乐多彩的美好暑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