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打了三遍,还是让我们再找社区处理。但社区要能解决,何必再向热线求助?”这样的叹息在现实中并不鲜见。群众因基层解决不了而求助热线,热线却将工单原样转回基层,最终问题在“基层接不住—热线转回去”的闭环里打转。当基层单位反复收到无法解决的同一工单时,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消磨群众信任。
12345热线遭遇的困境,实质上是基层治理能力与群众期待之间落差的集中体现。许多问题之所以在基层“卡壳”,源于权责不清的体制。现实中,一些热线平台把“派单率”当政绩,对诉求内容不加研判,不管基层是否“接得住”,一股脑将工单往下推;基层面对超出权限的难题,要么硬着头皮“假装解决”,要么被动等待“上级指示”,形成“群众急、基层难、热线忙”的三方困局。看似每个环节都在运转,实则问题始终卡在“权责不对等”的节点上。
群众打12345,打的是信任,盼的是结果。只有让热线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终点站”,而非层层转办的“中转站”,才能让每一次来电都有回响、每一个诉求都有着落,让“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从承诺变成常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