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热气升腾的方便面,熟悉的香气在高铁车厢里弥散开来。对某些旅客,这是旅途中的慰藉;但对另一些人,这却成了难以忍受的气味侵袭。近日,12306官网一则关于“乘车期间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的提醒引发舆论海啸,迅速登上热搜榜首。网友阵营迅速分化——有人调侃“有规定吃泡面的需要被抓起来吗”,也有人感同身受:“我爱吃泡面,但在车上闻到泡面味会难受。”
在这场争议中,铁路部门的声音值得玩味。12306客服明确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紧跟着一句温和的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这种非强制性表述背后,是铁路部门在个人便利与公共舒适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高铁车厢作为高度现代化的公共空间,其封闭性让气味问题变得格外突出。空气循环系统的局限使得浓烈气味无法及时消散,最终演变为一场无形的“气味霸权”,少数人的饮食选择强制成为多数人的嗅觉体验。
方便面从“铁路伴侣”到“争议焦点”的转变,折射了中国交通方式的变迁。在绿皮火车时代,方便面是旅客的忠实伙伴:经济实惠、饱腹感强,冲泡时的热气与香味甚至成为旅途记忆的一部分。有网友的感慨代表了这种情结:“坐火车不吃方便面等于没坐。体验感一点都没有。”然而随着高铁的普及,旅行时间大幅缩短,封闭性却显著增强。当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将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压缩到4个多小时,一桶方便面的“存在感”反而被放大——它的气味持续占据整个旅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时间,成为无法回避的公共问题。
这场争论的核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边界问题。铁路部门的回应中特别点明:“榴莲明确不能在公众场合进行食用”,却将方便面划入“建议不食用”的灰色地带,这种区分颇具深意。它揭示了一个现代文明困境:当个人自由与他人权益在封闭空间中短兵相接,界限应划在何处?一位网友的观察切中要害:“方便面吃的人不觉得,闻的人是真心受不了啊,打个不恰当的对比,和烟味一样,抽的人不觉得,闻的人受不了”。这种感知差异恰是冲突的根源——我们常高估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却低估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面对这一困境,铁路部门选择了柔性引导而非刚性禁止。高铁上已基本不销售方便面,但允许携带;遇到气味干扰时,建议乘客“向列车工作人员反映,让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这种策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智慧:通过环境营造而非强制手段引导公共行为。正如12306将规定表述为“请勿”而非“禁止”,在官网注意事项中悄然植入文明提示,都是在培养乘客的公共意识而非简单设禁。
解决高铁上的“泡面困境”,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解决方案应兼顾多元需求:开发低气味高铁专用方便面,优化车厢通风系统,设置特定车厢允许食用气味食物,甚至推广更健康经济的餐食选择。但最根本的,是每位乘客心中那把无形的尺,在撕开泡面盖前,能否先设想这缕香气飘过整节车厢时,会成为多少人的嗅觉负担?
高铁车厢犹如一个流动的社会实验室,每一次关于泡面的选择都在测试着我们的文明成色。当列车以300多公里的时速飞驰,我们心灵的速度是否也能同步前行?在个人便利与公共舒适之间找到平衡,是现代公民的必修课。毕竟,高铁之旅终有终点,而社会共处的旅程永无终点—学会在封闭空间中为他人留一扇窗,我们才能共同呼吸到文明的清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