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凌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发表声明称:近日,在中超联赛比赛时,有球迷对职业球员及其家属进行无底线的侮辱谩骂,严重玷污了足球文明,严重破坏了职业联赛秩序,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中足联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将联合有关部门,全力抵制并坚决打击赛场内外一切挑衅、辱骂、诋毁、诽谤、煽动对立、引战、斗殴等行为,净化赛场环境,努力保护球迷文明观赛的正当权利,捍卫公平竞赛、互相尊重的体育价值。
7月18日晚,成都蓉城vs天津津门虎过程中,球迷对球员韦世豪及其家属进行侮辱谩骂,不仅让韦世豪的妻子当场落泪,更让人再次见证了中国足球乃至整个社会的病灶。当看台上的脏话比加油声还响,球迷对球员家属的人身攻击成了“常规操作”,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足球,还是我们热爱的运动吗?
这些年来,球场暴力从扔矿泉水瓶升级到了“骂战”,背后是三种可怕的错位。
一是情感错位,把对球队的爱扭曲成对他人的恨。就像成都那位扯着嗓子骂人的球迷,恐怕早忘了自己买票是来看球的,不是来当骂街泼妇的。
二是价值错位,把“骂得脏”当本事。社交媒体上那些点赞过万的辱骂视频,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劣币驱逐良币”。
三是责任错位,俱乐部忙着数门票钱,对看台上的乌烟瘴气睁只眼闭只眼,活像菜市场里只管收摊位费的管理员。
中足联这次的声明写得铿锵有力,但球迷们都在看:接下来怎么办?治理球场暴力,得拿出治醉驾的劲儿。当年“醉驾入刑”前,酒桌上多少人不当回事?现在谁还敢劝开车人“再喝一杯”?建议给球迷也建个“文明档案”,辱骂者终身禁赛,看谁还敢把看台当骂街现场。北京国安实行的“文明观赛承诺书”就是个好开头,但光让老实人签字不行,得让浑水摸鱼的付出代价。
记得以前看甲A,全场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场面至今难忘。现在的球场呢?骂声、嘘声、喇叭声,声声刺耳。其实球迷文化可以很美,比如,天津津门虎的“三代同框”TIFO,青岛球迷的方言助威,云南赛场的彝语红歌,这些才是中国足球该有的样子。足球场应该是释放激情的场所,但不是发泄戾气的垃圾场。
球场上的骂声,又何尝不是社会心态的缩影?网络上的键盘侠、地铁里的争吵、马路上的路怒,不都是同一种病症的不同表现吗?治理球场暴力,本质上是在修复我们共同的社会文明。
足球是圆的,但做人的底线不能圆滑。当我们要求球员踢出“漂亮足球”时,是不是也该要求自己当个“漂亮观众”?我们去看球,是为了见证精彩,而不是参与丑陋。(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