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上,中国科学家举起“地球卫士奖”奖杯的那一刻,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份“退化零增长”的成绩单,更是一个民族用铁锹和信念写就的生态史诗。而这份史诗的扉页,就蕴藏在甘肃古浪八步沙那片由三代人用信念浇灌出的绿洲里。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八步沙“六老汉”是“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读懂新愚公,先得读懂那份“傻子”般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的八步沙,风沙像一头饿狼,啃噬着农田和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的民谣,道尽了百姓的无奈。当“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的谚语在河西走廊流传时,六个平均年龄过半百的老汉,却辞了村干部的“体面活”,带着毛驴、铁锹和一袋子炒面馍,一头扎进了沙窝子。吃饭时沙粒咯吱响,冬天冻得直哆嗦,却对着梭梭嫩芽笑得像孩子。他们不是不懂“挣银子”的门道。改革开放初年,凭他们的头脑和能力,本可承包良田、经商致富。但老党员郭朝明一句话戳中要害:“咱是党员,不带头谁带头”,道破了这份选择的初心——不是不知道治沙苦,只是更怕乡亲们背井离乡;不是不懂得“挣银子”香,只是把家园看得比啥都重。在利益的十字路口,他们选了最难走的那条路,这正是愚公精神最本真的模样。从来不是蛮干,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六老汉的“愚”,是舍小利、赴大义的清醒,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读懂新愚公,要读懂那纸“生死约”里的传承力量。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立下“生死约”——“每家必须出个后人,接着治沙!”这句沉甸甸的约定,让三代人的命运与黄沙紧紧相连。从郭万刚扔掉供销社铁饭碗接棒,到1993年黑风暴后“这辈子跟沙拼了”的嘶吼;这一拼,就是半辈子。连续6个春节守在沙窝子,贺中强打井时被倒悬150米深井、磨得浑身是血……2003年,八步沙绿了,他们却转身扑向更荒凉的黑岗沙——接力棒握在手中,治沙的苦就换了种方式继续扛。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沙漠不退我不退”的执拗;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把祖辈的苦接着吃”的踏实。这传承,让愚公精神跨越岁月,在风沙里扎下了根。
读懂新愚公,更要读懂坚守中的创新密码。坚守如磐,黑风暴吹不垮的脊梁。八步沙的绿,从来不是蛮干出来的。第一代人摸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土办法;第二代人创新“网格状双眉式”沙障,让治沙有了章法;到了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手里,铁锹变成了无人机,草方格铺设机一天能干完祖辈半年的活。他们在梭梭林嫁接肉苁蓉,让“沙漠药库”年入百万。但科技没有消解苦累,郭玺依旧凌晨四点拉水浇树,一天干12小时。
从毛驴驮水到机械作业,从凭经验种树到按数据管护,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智慧。这正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生动注解——不是墨守成规,也从不过时,它因坚守而厚重,因创新而鲜活,它是“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执拗,是“子子孙孙无穷匮”的远见。
大漠深处的中国答案。八步沙的故事,展现出中国治沙的“志”与“智”。没有群众的首创精神,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楼阁,这是“人”的力量;生态治理不是百米跑,而是接力赛,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这是“长”的定力;从“铁锹+炒面馍”到“无人机+滴灌”,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这是“干”的哲学。八步沙的奇迹,既是“一棵树、一把草”的土办法,也是“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的创新;既是“人背驴驮”的艰辛,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当代愚公。”的确,在生态文明的考卷上,中国用八步沙的绿意写下答案:没有比人更高的沙丘,没有比信念更长的路。
如今的八步沙,早已不是“出门八步就吃沙”的旧模样。25.7万亩树林挡住了黄沙,植被覆盖率从3%跃升到75%,风沙线硬生生北退30公里。沙枣花香飘二里地,迁徙的鸟儿在此歇脚,曾经的“死亡之海”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基地。这些数据背后,是铁锹磨秃又换的坚持,是头发从黑熬到白的执着,是信念如炬的朴素哲学。八步沙的故事告诉我们,愚公从来不是神话里的符号,而是在田埂上、沙窝里真实存在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代人的接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没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深刻道理。
春风又吹过八步沙,沙枣花簌簌落下。这飘落的花瓣,是对三代治沙人的致敬,更是对所有坚守者的礼赞。读懂八步沙的新愚公,就读懂了中国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因为总有普通人,把信念种进泥土,把传承扛在肩头,把不可能走成了康庄大道。这份精神,永远是我们穿越风沙、走向未来的底气。这,就是中国人的犟脾气——认准的事,三代人接着干,再难也能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