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放到大学新生手中。当邮政车穿梭在城市街巷,当鲜红的封套被郑重递到青年手中,当你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你和你的大学便开始有了连结。精美用心的装裱里,不仅包含着高等教育的入场券,还蕴含着你未来四年母校带来的第一堂课。
中国人民大学二〇二五年录取通知书展示 图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这一堂课,蕴藏了文化传承的密码。上海交通大学的“立体长卷”、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书灯”、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导弹模型……如今的录取通知书早已超越单纯的通知功能,成为高校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当指尖抚过那些精心设计的纹样,实则是在与大学的历史文脉对话。这种对话教会青年:成长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文化基因的认同与传承。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第一堂课”让青年懂得,真正的开放,是扎根于自身文明的土壤,而后向世界舒展枝叶。
这一堂课,写满了责任担当的注解。每一份录取通知书背后,都承载着万千家庭殷切的目光,更凝聚着社会对未来的郑重托付。当青年拆开信封时,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恭喜录取”的字样,更是“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无声嘱托。一份份通知书提醒着青年:高等教育不是安逸的避风港,而是能力的锻造炉。正如电子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校训所言:“求实求真,大气大为”,这种担当,是青年对自我成长的期许,更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
这一堂课,吹响了独立探索的号角。从统一的高考赛道进入自主选择的大学场域,录取通知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充满可能性的大门。它告诉青年们:未来的路不再有预设路线,未来的路任重道远。图书馆的灯光、实验室的仪器、社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田野,都将成为自主探索的课堂。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当代青年突破成长前途困境的关键—不是沿着既定轨道内卷,而是勇于开拓属于自己的人生疆域。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学子们接过录取通知书,同时也接过了特殊的时代使命。这张纸的重量,承载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每位青年都应该要读懂这份“第一堂课”的深意,在知识的海洋中锚定方向,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让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徽,最终成为人生勋章上最耀眼的底色。(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