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七月,热浪灼人。郑州地铁化身“清凉港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避暑纳凉,辛苦的工人在这里有方寸之间席地而躺,疲惫的旅人在这里停下步伐歇脚休整,年迈的老人在这里结对而坐轻声畅聊,郑州地铁用24小时的冷气、永远敞开的大门给这些为城市建设挥汗如雨的劳动者消解暑气,传递关怀与温情。在地铁纳凉的人们,是时代写给“人民城市”的一封家书。
7月15日,郑州地铁站化身“清凉港湾”,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避暑纳凉。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今年入夏之后,郑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全面启动开放人防工程避暑纳凉活动,利用人防工程设置了58处便民服务点。其中,郑州地铁内设有35处人防便民服务点。这些纳凉服务点结合各地铁站口特色进行布置,设有国防知识和防灾减灾宣传展区,同时配备了休息桌椅、阅读书架、娱乐设施及防暑药品等。各纳凉点还提供热水、针线盒、雨衣、雨伞、充电宝等实用物品,以满足市民的各类需求。纳凉期间,市民若需使用卫生间,可到车站客服中心领取“便民服务卡”,免费进站使用卫生间。避暑纳凉人防便民点的每一处细节既是城市用温度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更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可得劲可得劲,晌午头干一天活热的顶不住,在这歇歇,凉凉快快的一会去干活也有力干,鞋干活老是湿,有乘客在这过也有影响,形象要好一点,不能影响来往乘客”。一位中牟女工的话语既道出了纳凉人员对于城市温度与包容的真挚回馈,也点明了个人避暑需求和公共利益需要兼顾的道理。地铁站点划定了专门区域,供附近的工人、农民工休息,既不影响到乘客的正常通行,也不影响基本市容市貌,普通乘客与纳凉人员之间的“井水不犯河水”,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极高智慧。
酷暑终将过去,但时代寄来的家书温度不会冷却,地铁站里那一幕幕的纳凉图景, 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人防工程从“应急空间”变为“清凉港湾”,当公共服务从“达标供给”转向“需求至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暑期里的清凉,更是“发展成功由人民共享”的生动答案。(于潼)
作者注:我是在外打工的郑州人,看到郑州地铁的这种暖心举动像是收到了一封家书,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