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2.4亿人次,同比增长6.7%,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体现出车轮飞驰的轨迹,更加生动印证了国家经济血脉畅通,以及社会活力的跃升,擘画出一幅运力提升、服务升温、安全托底相融合的民生图景。
运力扩容为客流新高筑牢根基,让“走得了”成为现实底线。客运量增长绝非偶然,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调图,不断优化运输资源,精准投放运力的硬支撑。上半年,主要是用好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重庆东站、日照站等新线、新站能力,并新投用121标准组复兴号动车组,同时驱动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达11183列,同比增长7.5%,其运力网络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既保有公益性“慢火车”服务偏远地区民生需求,又确保高铁网络高效运转。更关键的是动态调节能力,通过12306精准捕捉出行规律,在热门方向及时增开列车,并使得今年“五一”当天旅客发送量,冲上2311.9万人次的历史峰值。
服务温度在细节中升腾,让“走得好”成为出行日常。如今铁路服务早已超越位移功能本身,已向着人性化、品质化纵深拓展,如老年旅客享受会员积分优惠,携带宠物出行可在25座车站体验托运便利,以及能选择静音车厢享受旅途安宁。细致的服务不断升级,在点滴改变中彰显的民生情,“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也逐渐具象表达,而且创新服务场景也在持续拓宽,“铁路畅行码”覆盖了所有动车组,新型票制在72条线路大力推广,而“轻装行”服务也在19座车站试点全面推开,更有“一盒好饭”的餐饮升级,以及“我的铁路风景”文化活动,让旅途成为可品味可感触的全方位体验。
流动脉动折射发展活力,让“走得远”拓展生活半径。铁路客运不仅聚焦细节温度,而且成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旅游列车的蓬勃发展尤其亮眼,上半年开行972列,同比增长23.2%。精心设计铺画了森林游、避暑游、研学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线路,串联起山河美景和历史名胜,研发投用适老化旅游列车,持续打造“熊猫专列”“京和号”“大河之南号”“齐鲁1号”等旅游列车品牌,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及银发族、亲子家庭需求特色线路,使“火车向着景区开”成为旅游消费复苏的强劲引擎。另外,跨境流动同样活跃,广深港高铁运送跨境旅客1503.3万人次,中老铁路跨境客流增长19.1%,中俄、中蒙等国际列车稳健开行,同步增长30.1%的外籍旅客量,成就中国开放经济在轨道上交融共生。
安全守护是隐形基石,让“走得安”托底民生幸福。所有便捷与舒适,都离不开平安出行的根本前提。铁路部门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血脉,与气象部门联动防控极端天气风险,针对台风、暴雨动态调整运行方案;面对突发大客流时优化进出站流线、增派引导力量;并且常态化强化设备检修、安检查危。铁路部门用坚守传递着民生温度,还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与合作,实现了无缝换乘,进一步提高了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不仅提升了运输效能,更重新定义了高质量出行的内涵,让22.4亿人次平安抵达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辉煌成就。
22.4亿人次的流动,是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折射出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景象,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描绘出一个活力涌动的中国。在疾驰的复兴号上,在缓慢穿行的公益列车中,在带着宠物出行的年轻家庭的笑声里,在银发族享受适老化设施的从容间,是公共服务从“效率优先”向“体验至上”的理念跃迁,让铁路成为传递人文关怀的载体。
车轮滚滚向前,服务永无止境。当铁路部门持续优化12306功能、扩大静音车厢覆盖、探索更多“旅游列车+”场景,一幅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的出行图景正在延伸,而高铁也必将以更强劲的引擎作用,推动经济脉动与民生福祉的同频共振,一个“流动的中国”,必定勾勒出一幅活力与希望并存的壮丽画卷,载着亿万人民的美好期待,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