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道,近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进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联合成立“岳阳烧烤研究院”,开展烧烤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据介绍,“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将面向社会培训烧烤人才,面向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提高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初中毕业失学学生开办“岳阳烧烤”专业,做强做大岳阳烧烤中职教育。
烧烤作为美食值得研究。早在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工种中,就有“烧烤料理师”这一新兴职业,这也意味着相关从业者不再是“野路子”,而可以“持证上岗”。由此看来,做大岳阳烧烤中职教育,也是探索创新。当“岳阳烧烤研究院”的牌匾在开放大学挂起,笔者既为烧烤技艺登堂入室感到欣慰,又为这顶“研究院”的学术高帽是否合身而踌躇。换言之,不成立“研究院”就不能做大岳阳烧烤中职教育吗?
烧烤,这弥漫人间烟火气的古老技艺,值得倾注专业精神。岳阳烧烤年产值超20亿,从业人员5万之众,背后是独特的地域风味与庞大产业链条。从制定行业标准到开发专业教材,再到融入人社部“烧烤料理师”新职业体系,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职教探索,无疑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它赋予烧烤匠人应有的尊严与成长空间。
然而,“研究院”之名却如一道过浓的酱料,掩盖了职业教育本真的味道。研究院通常指向高深学术探索与前沿理论创新,而岳阳项目的核心实质是“职业中专”教育:三年培养1000名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烧烤新匠人”,课程聚焦《岳阳烧烤工艺学》《经营管理》等应用型内容。此等定位,以“产业学院”或“技能学院”名之更为恰如其分。
强冠“研究院”之名,折射出一种认知的错位与价值的焦虑。似乎唯有攀附学术殿堂的阶梯,技能教育才得彰显其价值。殊不知,职业教育的真正魅力与自信,恰恰源于炉火纯青的技艺本身。当“定三毛”“纸厂”等岳阳烧烤名店烟火升腾,当央视镜头对准滋滋作响的岳阳牛油串,正是千万匠人炉火旁的坚守与创造,而非一纸虚名,成就了这张城市美食名片。
若真心尊重烧烤技艺与职教本质,何妨让名号回归真实?褪去“研究”华袍,让职教机构以技能为本色,踏踏实实培养“手上功夫”与“舌尖艺术”的传承者——毕竟,烤炉前培养的应是匠人,而非研究员。当职教机构能自信地以“匠人摇篮”为荣,而非向学术殿堂借光,才是职业教育真正成熟的标志,也是对匠心最深沉的致敬。(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