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作市宁郭镇邱庄小学的教室飘出“我要设计会飞的校车”的童声时,河南大学“护苗·智启·薪传”团队的志愿者们知道,这场关于成长的夏日约定,正在结出最动人的果实。三下乡不是简单的支教,而是用青春力量在乡野间写下的实践诗行——让科技照进童心,让非遗扎根童年,让安全守护童真。
AI绘梦课上,智能绘图工具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变成具象的图画。那个捧着“机器人书包”画像的男孩,眼里的光比屏幕更亮。我们忽然明白,科技启蒙从不是炫技,而是拆掉“城乡认知墙”的扳手,让乡村孩子敢想“不可能”。当孩子们学会用语言描述梦想,就已经握住了叩响未来的钥匙。
锤草印花的棉布上,苦楝叶的汁液晕染出星星点点的童趣;漆扇上的村口老槐树,比任何博物馆展品都鲜活;太极招式里舒展的少年身影,让千年武术有了新的传承者。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孩子们的指尖触碰到天然漆的温润,当锤声与童谣在操场共鸣,传统文化便有了生长的土壤。这种沉浸式的文化浸润,比课本里的“文化自信”四个字更有分量。
身体保护课上,卡通模型前的会心一笑;防霸凌剧场里,孩子们喊出“不”的坚定眼神;分组讨论时,那些“告诉老师”“结伴而行”的朴素答案,都在诉说:安全教育不必苦大仇深。当孩子们知道身体边界不可侵犯,懂得霸凌面前如何自护,成长的铠甲便已悄然铸就。
离开邱庄小学那天,有个女孩把漆扇塞给我们:“老师,这是会飞的校车扇。”扇面上,老槐树旁停着辆闪着光的校车,车轮是用锤草印花做的。忽然懂得,三下乡的意义从不在“我们教了什么”,而在这些被点燃的眼睛里——那里有科技的种子,有文化的根脉,更有被守护的勇气。
青春的价值从不是温室里的绽放,而是走向田野时的担当。当高校实践的脚步踏遍乡野,那些被点亮的童心,终将长成照亮乡村未来的星光。“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是把城市搬到乡村,而是让乡村拥有自己的篝火晚会。”
这个夏天,我们点燃了100多簇小火苗。它们会跟着孩子们一起长高,在风里噼啪作响,像星星一样,一路亮到他们自己的未来。这或许就是三下乡最动人的注脚:用短暂的陪伴,做长久的播种。(河南大学 杨楚涵 张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