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82个英雄的身影,铸就社会正义的长城

2025年07月22日11:14

来源:大河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总有一些平凡身影,于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铸就社会正义的巍峨长城。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京举行,10个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含群体)和50个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含群体),共82人获表彰。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火锅店主、退伍军人,也有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生死抉择的瞬间,用行动诠释了“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中华魂。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是社会正义的中流砥柱。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泱泱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彪炳史册,彰显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结,“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的无私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并将其列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部署之一,让见义勇为成为新时代的正义正气。

英雄从不穿铠甲,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英雄是什么?是危难时刻的一声吼,是千钧一发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广西农民谢勇忠下地干活时,凭一个眼神识破间谍;北京火锅店主栾留伟为救落水者献出生命,顾客们用“吃一碗英雄面”的方式默默致敬;退休教师陈明真面对歹徒的镢头死死不松手……这些故事里没有特效,没有剧本,有的只是人性最本真的光芒。正如网友所言:“英雄不是‘漫威宇宙’里的超级人类,而是菜市场里帮你提重物的邻居,是暴雨中为你撑伞的陌生人。”英雄的底色,永远是烟火气里的赤子之心。

危急时刻,他们以无畏书写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违法犯罪,英雄模范没有丝毫退缩。退休教师陈明真,面对镢头的反复击打,始终不松手,那紧握的双手,握住的是正义,是对邪恶的不屈。他们深知冲上去的危险,但他更清楚,不冲上去,正义将蒙尘,社会将失序。当谢勇忠在下地干活时察觉可疑人员立刻报警,他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这些瞬间的抉择,看似偶然,实则是深植于民族血脉的正义基因在闪光。这种无畏,源于内心深处对正义的坚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像北京火锅店主栾留伟,为救落水男子和三名儿童,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最终不幸牺牲。他的英勇之举,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性的黑暗角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些平凡英雄用行动证明,英雄从未远离,他们就在你我身边。

见义勇为,德不孤必有邻。“爱人者,人恒爱之。”善行义举从来不会被遗忘,社会总会以最温暖的方式回应担当。栾留伟牺牲后,无数人专程到他的火锅店“打卡”,用照顾生意的方式表达追思;表彰大会上,他妻子那句“大家都记得你”,道出了全社会对英雄的铭记。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印证了“见义勇为,其德不孤”的古训。近年来,从中央政法委每季度发布见义勇为勇士榜,到538位勇士获得上榜奖励,再到各地出台的见义勇为人员优待政策,这些举措让“行善者有回报”从愿景变为现实。

制度的铠甲越坚固,正义的长城就越雄伟。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是社会文明的底线。如今,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民法典为见义勇为者撑腰,“两高一部”发文明确“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法律底气,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为正义长城添砖加瓦。过去,有人担心“救人反被讹”,有人顾虑“助人惹麻烦”,而不断完善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正在消除这些后顾之忧。当制度为勇敢者护航,当社会为担当者喝彩,“一人兴善,万人可激”的效应就会充分显现,让见义勇为从少数人的“瞬间闪光”,逐渐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正义的长城需要代代守护,文明的火种需要接力传递。 82位英模的表彰,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礼赞,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召唤。在日常生活中,见义勇为或许不必都像陈明真、栾留伟那样惊心动魄,更多时候是举手之劳的相助、挺身而出的发声、坚守底线的担当。当每个普通人都愿意为正义“站出来”,为善良“搭把手”,无数微光便能汇聚成星河。从立法保障到社会关爱,从精神传承到行动自觉,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性循环,让见义勇为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尚。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82 个英雄的身影,铸就了社会正义的长城。他们像82颗星星,照亮了社会的道德星空;他们也是82粒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向善的勇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申久燕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