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别用“励志”的滤镜,遮住生活的真相

2025年07月22日13:16

来源:大河网

这几天,两个普通人的故事刷屏了。一个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挖煤博士”,他在致谢里写道“不要再说我多苦啦”;另一个是娄底新化的“扁担男孩”,他母亲说“我们是农村人,不存在励不励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是为了一日三餐必须要做的事。”

这两句朴实的话,反射出我们社会的一个怪现象:总喜欢给普通人的苦难镀上一层“励志”的金边。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看到一个农村孩子挑着扁担上学,就感动得热泪盈眶;听说一个农民工子弟考上名校,就大赞“寒门出贵子”。可那位母亲说得实在:这就像城里孩子坐私家车上学一样自然。是啊,我们给这些日常贴上“励志”标签时,其实是在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别人的生活。

这种“苦难美学”背后,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一方面,我们消费着别人的艰辛,用“看,人家那么苦都能成功”来安慰自己;另一方面,又用“努力就能逆袭”的故事,掩盖了真正的问题。就像总夸“扁担男孩”懂事,却不想想:一个班级前几名的孩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干农活?他的学习时间被挤占,这不正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体现吗?

那位博士说得恳切:“不要再说我多苦啦。”这句话点破了一个真相:挖煤、挑担、打工,这些不过是特定环境下的生存选择,既不特别高尚,也不特别悲情。就像古代斯多葛学派说的,活着就要承担活着的重量。真正该关注的,不是给这些日常贴上什么标签,而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有公平选择的机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在“扁担男孩”的新闻下面,有条评论被顶得很高:“不要赞美我的苦难,请给我公平的机会。”这话说得透彻。感动很容易,转发点赞也不难,难的是从感动走向行动。当我们为农民工的文字流泪时,能不能也为他们的养老金发声?我们点赞“挖煤博士”时,能不能也关注矿工的安全保障?

生活的真相往往很简单。就像那位母亲说的,挑扁担“是为了一日三餐必须要做的事”。这些日常里本没有那么多“意义”需要解读,它们就是生活本身。那位博士用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作结,不是要标榜什么,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坦然。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总是歌颂苦难,而应该努力消除制造苦难的根源。我们期待的不是更多“逆袭”的传奇,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安心读书,每个青年都有出彩的机会,每个老人都能体面养老。到那时,“寒门贵子”不再成为新闻,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生活的重量不在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而在每一步踩实的泥土里,生命的价值不需要在苦难中镀金。当“挖煤博士”平静地写下致谢,“扁担男孩”默默走向公交站,他们早已在平凡中书写了最动人的诗篇——那是褪去所有滤镜后,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