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修建的硬化耕作道“缩水”;工程公示点只有水泥台子,不见公示信息;多个浇灌出水口无水,玉米地遭旱。近期,重庆、山西等地群众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当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无法使用,影响粮食收成。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未按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管护不到位、浇灌设备建而不用等现象。
为啥花钱建的农田不顶用?根子还是责任落得不实。有的地方把高标准农田当政绩指标,只管开工多少亩、建成多少项,至于能不能浇上水、农机能不能进地,成了后续的麻烦事。建设时抢工期赶进度,验收时走马观花,管护时没人接手,就像栽树只挖坑不浇水,苗活不活全看天。更有甚者,规划图上画得漂亮,实际施工偷工减料,耕作道窄一点、出水口少几个,反正验收时没人细量,这种糊弄劲儿,伤的是农民的心。
考核的指挥棒也得掰正。有些地方盯着建成面积发奖金,对建成后的实际效用关注不够。当建设数量成了硬指标,质量管护成了软任务,就容易出现建管脱节的怪象。公示牌立在水泥台上,却不见施工标准和管护责任,农民想反映问题都找不着门路,这样的工程,怎能让人心安?
监管的链条也有松动的环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该有人盯有人管。可现实中,建设单位交了工就完事,乡镇接手后没精力管,水利部门管得了主渠管不了支渠,最后成了谁都该管、谁都没管好,好好的工程慢慢变成了摆设。
高标准农田姓农,更要为农。一亩地能多打多少粮,水管能不能通到地头,农机能不能开到田边,这些才是农民最关心的事。国家花大力气建高标准农田,不是为了在地图上画圈,而是要让每一寸耕地都能长出好庄稼。要治好这些工程上的 “虚症”,就得把责任钉在田垄上。从规划开始就请农民参与,施工时让老乡当监督员,建成后明确管护责任人。
考核也得跟着实效走。不光看建成多少亩,更要看亩产能增多少斤;不光看设施有多全,更要看农民用得顺不顺。对偷工减料、管护缺位的,该追责的就得追责,让糊弄工程的人吃不了兜着走。只有让每一分投入都长在地里,每一项设施都派上用场,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成为粮仓的压舱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