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泛黄的账本,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岁月留下的斑驳,更是一段用数字镌刻的信仰史诗。2025年7月,洛阳理工会计学子踏上太行山红色会计寻根之旅,在冀南银行的密账、德兴货栈的票据和林北县群众的献粮册中,我们不仅找到了会计专业的“根”,更触摸到了那串数字背后跳动不息的红色脉搏。
数字与鲜血:经济战线的生死博弈
在冀南银行旧址,展柜中静静陈列的账簿和印钞版,是沉默却震耳欲聋的历史证人。1939年,晋冀鲁豫根据地深陷敌伪货币倾销与杂钞混乱危机。首任行长高捷成以“货币为武器”的信念,带领团队发行冀南币,重构根据地的经济秩序。然而,账本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它们是生死攸关的机密。1943年,高捷成为保护银行文件,命令通讯员携带文件突围,自己却倒在日军枪口下。他的遗言无声,却震耳欲聋,“文件比命重要”,揭示了红色会计的本质:数字即生命,精准即忠诚。账簿上的每一笔记录,都是对革命事业的生死承诺,每个数字的错漏可能意味着前线的断粮或人员的牺牲。回观现在,思考延伸:当现代会计在数字化系统中轻点鼠标完成结算时,是否还能感知到,每一个小数点背后曾承载的血火重量?
算盘与战略:物资流通中的隐秘战线
德兴货栈的账册记录着一段特殊的历史使命。1940年,面对日军严密封锁,货栈以任村为枢纽,通过精密计算山货与军需品的兑换比例,构建了一条打破封锁的经济生命线。会计工作在这里超越了简单记账,成为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每一笔交易都需权衡风险与收益,每项物资调度都暗含深意。货栈以“核桃换药品”、“花椒换食盐”等方式,既保障了边区供给,又通过商业活动掩护情报传递。那些看似普通的账目,实则隐藏着物资流向的密码,甚至成为地下交通线的经费来源。这种将会计智慧与军事战略相结合的实践,展现了经济工作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更应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让专业能力继续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群众与共情:会计的温度与力量
林北县抗日纪念馆的群众献粮册上,“王李氏,献小米三斗”“张铁柱,献银元两块”等记录,揭示了会计最动人的一面——它是人民与国家的情感契约。这些粗糙的纸页上,没有复式记账的严谨,却写满了百姓“毁家纾难”的赤诚。
馆长张伏生36年收集3000余件抗战实物的执着,更赋予这份共情以当代意义。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红色会计的精神内核,正是对“人”的深刻体察——无论是战时群众的一斗米,还是今天乡村振兴中的一笔扶贫款,会计的本质始终是“记录人民对国家的托付”。
从历史到未来的“数字长征”
太行山的烽火账本告诉我们,会计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它是忠诚的刻度、战略的密码、民心的镜像。当我们在ERP系统中录入数据时,或许应当自问:能否像高捷成那样,让数字承载信仰?能否如德兴货栈那般,用报表服务大局?能否效仿林北群众,以专业能力反哺社会?
红色会计的精神火炬,正等待新时代的“执账人”接过。而这次寻根之旅,只是我们长征路上的第一份“资产负债表”——未来,我们将以专业为笔,继续书写这份永不完结的“信仰报表”。(洛阳理工学院 王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