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9.7%。这组数据既印证了“十四五”期间互联网建设的丰硕成果,也意味着网络安全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络安全不仅要“防得住”风险,更要“护得好”发展,唯有构建刚柔相济、攻防并举的立体防线,才能让互联网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网”。
规则先行,让“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安全线”。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离不开规则的刚性约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谁运营谁负责”的底线要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划定“最小必要”的收集原则,再到算法治理新规给“大数据杀熟”戴上“紧箍咒”,一系列法规制度如同“导航系统”,为网络行为校准方向。曾有支付平台因违规存储用户生物信息被顶格处罚,也有短视频平台因传播不良信息被限期整改,这些案例生动说明:规则不是“稻草人”,而是带电的“高压线”。只有让“纸面规定”长出“牙齿”,让“责任清单”变成“问责台账”,才能让每个市场主体知边界、守规矩,从源头上扎紧安全篱笆。
技术筑基,让“防线”成为持续进化的“智能线”。网络安全的攻防较量,本质是技术实力的比拼。面对勒索病毒、APT攻击等新型威胁,我国正以技术创新构建“主动防御”体系:AI驱动的异常行为监测系统,能在0.1秒内识别钓鱼链接,让诈骗短信无所遁形;区块链技术在医保数据共享中落地,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既保障流通效率又守护隐私安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稳定运行,为关键信息传输加上“不可破解锁”。这些突破背后,是“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高校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研发中心的应用攻关同频共振,政府搭建的创新平台与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无缝衔接。技术创新没有终点,只有保持“迭代升级”的紧迫感,才能让安全防线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共治聚力,让“阵线”成为人人参与的“连心线”。网络安全的坚固堤坝,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筑的“共同体”。近年来,从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进社区、进课堂,到基层“数字网格员”手把手教老人设置隐私权限,再到企业推出“漏洞悬赏”计划鼓励网民参与监督,一场“全民护网”行动正在展开。在浙江乡村,“反诈顺口溜”通过大喇叭传遍田间地头;在广东企业,员工发现系统漏洞可获奖励,形成“人人当哨兵”的氛围;在校园课堂,“网络安全小卫士”活动让青少年从小养成防护习惯。网络安全没有旁观者,只有让专业力量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让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同向发力,才能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治格局,让安全阵线串联起每个网络参与者的责任与担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文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