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老人蹭凉,需有“凉策”更要有“良策”

2025年07月23日14:19

来源:大河网

三伏天里,山东聊城一家肯德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围坐打牌、躺椅酣睡,却无人点餐。店员无奈:“谁家没老人?赶也不是,不赶也不是。”街道办回应:“自发行为,靠店员劝说。”此事成了舆论热议的焦点。有人担心影响就餐体验,有人呼吁多些包容理解。其实,老人“蹭凉”背后,远非几句话就能简单评判,而是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下公共服务的短板——面对老人的纳凉需求,城市治理既要有应对高温的“凉策”,更要有惠及老人的“良策”。

老人“蹭凉”,本质是“刚需”而非“占便宜”。老人的选择里,是真实的生活需求。老一辈人过日子精打细算,舍不得在家开整天空调;退休后赋闲在家,总想找个地方和老伙计们说说话。肯德基里有冷气、有座位、人来人往不冷清,恰好对上了老人们的“刚需”。有网友说老人“占便宜”,可换个角度想,谁不想在家舒舒服服避暑?谁愿意在别人吃饭的地方小心翼翼“蹭凉”?把老人的无奈贴上“占便宜”的标签,既不公平,也容易激化代际矛盾。年轻人能在店里自习聊天,老人为何不能短暂歇脚?关键是把握“合理使用”的边界,不喧宾夺主,不影响他人,这份包容本该是社会的基本共识。与其指责老人“扎堆”,不如思考:为什么他们宁愿去快餐店也不去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办回应称社区有免费纳凉点,但现实可能是位置偏远、设施陈旧、服务缺位。公共服务若够贴心,谁愿意“舍近求远”?

商家包容值得点赞,但社会责任不能全靠“商业善意”扛。快餐店的善意,不该成公共服务的“替身”。这些年,肯德基、麦当劳早就不只是卖汉堡薯条的地方。深夜灯下刷题的学生、旅途奔波歇脚的游客、避雨躲晒的路人,都曾在这里得到过片刻便利。商家的开放姿态,既是品牌温度的体现,也无意中填补了公共空间的缺口。肯德基“不驱赶非消费者”的态度,体现企业温度,也是其品牌形象的聪明经营。这份温情让它在炎夏成了“城市绿洲”。但温情不能透支商业逻辑——餐厅终究是经营场所,不是公益纳凉点。当老人扎堆占座、打牌喧哗,甚至影响正常顾客用餐时,商家面临的不仅是营收损失,更是管理边界的模糊。正如网友所言:“允许是情分,不允许是本分。” 若将商家善意视为理所当然,甚至以“我老我有理”的心态侵占资源,最终只会让善意枯竭,矛盾激化。广州星巴克设自习室、杭州图书馆向市民开放,都是探索“商业空间公共化”的范例。政府不妨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商家划定“公益时段”,既保经营,又补民生。

真正该反思的,是公共服务的“清凉缺口”。这些年,城市高楼越建越高,商场越修越气派,但适合老人的公共空间却常常“缺席”。社区养老服务站成了“摆设”,公园凉亭没遮阳没座椅,图书馆文化馆预约难、距离远。老人们用脚投票的选择,其实是在给城市治理提意见:夏天的清凉,冬天的温暖,日常的陪伴,这些民生小事,才是检验城市温度的标尺。夏日纳凉看似小事,却是检验民生服务成色的试金石。

城市治理要有“凉”策,更要有“良”策。破解“蹭凉”现象,关键在扩大优质公共供给。日本便利店设“高龄者休憩角”,新加坡组屋底层标配“乐龄休息区”,这些经验表明,适老化设施必须“唾手可得”。尊老敬老,需要“冷气”更需“暖气”。老人蹭凉,表面看是避暑需求,深层却是对社交认同、社会融入的渴望。与其争论“该不该占座”,不如多问“我们还能做什么”。

老人蹭凉的话题,不该止于争论对错。它提醒我们: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既要容得下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更要织密民生服务的保障网。让老人们在舒心的公共空间里安度盛夏,这才是“老有所乐”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城市文明最温暖的底色。高温终会过去,但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长期存在。从“蹭凉”到“享凉”,我们缺的不是空调,而是那份主动向前一步的“良策”。城市的文明刻度,永远标定在如何对待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