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朱丽文
近日,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一家肯德基店内多位老人占座的现象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说,这么多老人聚在商家店里,不消费,纯消遣,吃相着实有点难看。也有人说,大热天的,老人没地方去,又不舍得花钱,去商家店里蹭空调,实属无奈之举。
网友们各自的观点迅速点燃舆论场,商家的无奈、老人的需求与街道办的回应,给城市治理出了一道亟待尽快解答的难题。
选择温和沟通、尽量兼顾,没有强硬驱赶,这是商家给予老人的善意与体谅,彰显了社会温度,值得称赞。
但反过来,与商家温度形成对比的却是有些老人长时间占座不消费以及打牌喧哗、躺卧等影响其他顾客用餐体验的行为,便逾越了合理使用的界限,漠视了规则,破坏了商业秩序。
街道办的“老人去乘凉属于自发行为,店铺自主经营,目前主要靠店员劝说”的回应,也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老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应有规则意识,不能辜负商家的温情,不影响人家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合理的范围内维护好良好的商业秩序,以善意回馈商家的善良,这不仅是一种该有的意识觉醒,还应当是老龄化社会整个群体应有的责任担当。
老年人纳凉绝非个人小事,而是民生服务的关键一环。当公共纳凉资源短缺时,政府部门理应积极补位,而非把矛盾扔给商家和老人自行解决。街道办、社区可以有所作为,像郑州地铁在全市设立了35处纳凉点,每个纳凉点除了基本的休息桌椅外,还设置阅读书架、棋牌娱乐区,日均接待老人超千名;杭州将废弃核酸检测亭转为“爱心避暑舱”,配备饮水机、急救箱;洛阳从2018年开始出现街头爱心冰箱,到如今一台台小小的冰箱早已成为酷暑里的 “清凉驿站”;也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商铺参与“公益纳凉”行动,比如南京一家咖啡店推出“晨间纳凉套餐”:消费10元享3小时空调,政府每杯补贴0.5元,营业额反增37%,这类举动既能分流人群,又能增进商家与社区的联系,这才是公共服务应有之义。
洛阳街头爱心冰箱。
对于舆论,媒体更应该秉持理性态度,既不能过分指责商家“不敬老”,毕竟他们承受着真实的经营压力;也不该一味批评老人,他们的需求背后,是对公共服务的殷切期盼。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群体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公共服务的短板需尽快补齐,真正让“老有所依”落地生根。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肯德基里的“纳凉争议”背后是殷殷期盼的公共服务,是对商业文明秩序的向往,更是我们内心对城市治理的美好期待。让看见的需求被满足,让守护的秩序被遵守,让城市治理中拥有更多的温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