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麻文静
近日,甘肃一景区“火”了,但并非火于美景。
据此前报道,7月21日,有网友发帖称其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县道和334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此种霸“道”之举迅速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评论“这跟拦路抢劫没区别”“公路是景区修的吗?这种收费有合理依据和标准吗?”
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游客吐槽景区圈路收费行为。
事实上,景区充当“拦路虎”的现象并非孤例。以“景区过路费”为关键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结果显示不少知名景区曾因圈路收费行为陷入舆论风波,在游客看来,这种强制收费行为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
如今,此类违规收费行为卷土重来,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了景区“霸道”的底气?
7月22日,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设卡收费行为不合适也不合法,今年已收到多起类似投诉,上周,当地文旅部门已联合交通部门向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目前景区正在整改中。
这一回应印证了一个事实:该景区设卡收费行为并非“新病”,而是“旧疾”。“新病”不治,是相关部门反应的滞后;“旧疾”不除,则是相关部门管理的懒政。
相关工作人员在回应中提到,景区目前正在创建5A,由于需要通行观光车,景区便以“县道和乡道的终点就是金塔寺”为由,开始对不参观景区的过路车辆收费。
网友称在马蹄寺景区门口走县道被拦路收费。图源网络
诚然,随着旅游景点同质化问题的出现和游客体验需求的升级,景区或陷入经营的困境,或面临发展的任务,但这种压力不应由游客“买单”,也不应以转型发展为由忽略游客的体验。
马蹄寺景区此次事件表面看是景区的霸“道”闹剧,从深层次来看,背后是制度约束的疲软与监管问责的缺位,倘若相关部门不做未雨绸缪的干预,没有亡羊补牢的挽救,而是等到舆论发酵后才督促整改,那么舆论质疑便不足为奇。
监管的探头“选择性失焦”,无异于纵容景区将公共路权视为“无主之地”,相关监管部门不能只做“事后诸葛亮”,针对圈路收费的闹剧,监管部门要使出硬手段、亮出问责剑,将问题的“火星”摁灭于初发,莫等舆论爆发才“灭火”。
“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旅游景区谋求发展贵在顺时而变,目光长远,反之,短视逐利只会陷入“眼见高楼起,眼见楼塌了”的短暂繁荣。景区相关负责人应该意识到,公共道路应是通往文旅繁荣的“迎宾大道”,切莫因小失大,把未来发展的路子走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