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浙江的共富答卷: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希望

2025年07月23日17:33

来源:大河网

2025年已过半,各地陆续发布经济半年报。据央视财经报道,今年上半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3元,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这一数字背后,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义乌,城镇人均收入逼近十万元;在绍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57倍;就连山区的丽水,居民收入也迈上了五万元台阶。这些数据拼凑出的,不是少数人的财富神话,而是一幅“春色满园”的共富图景。

浙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破解了一个困扰中国发展多年的难题:如何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一条山坳。看看二十年前的媒体报道,那时当地干部感叹:“我们这里七山一水两分田,能种庄稼的地还没宅基地多。”如今再看,同样的山水间,竹林碳汇交易让空气能变现,“共富工坊”使留守妇女月增收两千元,昔日的穷山沟成了“绿富美”。这种蜕变,恰似浙江发展的缩影——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却把“劣势”玩出了新花样。

行走在浙江的县域经济版图上,常会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义乌的小商品、诸暨的珍珠袜业、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这些“一县一品”的产业奇迹,背后是草根创业的生生不息。在温州柳市镇,三代人坚守的打火机作坊,如今已研发出专利防风技术;在台州模具城,80后夫妻店通过3D打印接轨国际订单。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民营经济,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省90%县区的财富网络。难怪当地人说:“在浙江,当老板不稀奇,给老板当员工也能活得体面。”

但真正让浙江与众不同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均衡自觉”。据媒体报道,当年规划杭绍台高铁时,硬是让线路多绕了37公里,就为经过天台、三门两个欠发达县。这种“偏心眼”,在公共服务领域更明显——山区学校的塑胶跑道不比城里差,村卫生院的CT机与三甲医院联网,就连最偏远的自然村,快递也能送上门。这种“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笨功夫,看似赔本买卖,实则铺就了共同富裕的暗线。

嘉兴农民老周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他家三代种粮,如今却有了新身份:农业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工人”。土地流转后,他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年收入翻了两番,还成了村里“飞地抱团”项目的股东。问他感受,老汉咧嘴一笑:“现在咱农民不光会弯腰种地,还能抬头数钱。”这种转变,正是浙江城乡融合的生动注脚——不是把农民赶上楼,而是让田间地头长出现代农业,让产业链条延伸到灶台炕头。

在宁波北仑港区,有最动人的“均衡辩证法”。世界级大港旁,保留着整片的传统渔村。年轻人在码头开跨境直播,老渔民转型搞海鲜深加工,政府则把最好的滨海地块留给了市民公园。当地干部说:“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让巨轮和小船都能出海的协奏曲。”这话道破了浙江的智慧:共富路上,既要500强企业扬帆出海,也要让街边早餐铺飘香如常。

回望浙江的共富实践,最珍贵的或许不是那些闪亮的数据,而是它给出的一种发展伦理:增长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时代的温度。当一些地方还在争论“先做大蛋糕还是先分好蛋糕”时,浙江人早已用行动作答——公平与效率从来不是对立面,就像茶与茶点,搭配得当才是滋味。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共同富裕从来不是施舍,而是要给每个人一把摘星的梯子;发展的高质量,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菜篮子的重量、药箱子的保障、钱袋子的分量上。正如一位浙商说的朴实话:“这里的富,不是谁赏的,是我们自己用双手挣的,但挣的时候没落下老弱病残。”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模样: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希望,让每一个梦想都找到绽放的舞台。

7月23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总书记这些话语直抵人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这些话,再次证明浙江实践的智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