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录取通知书夹带广告,教育净土不容商业侵蚀

2025年07月23日18:14

来源:大河网

近日,网传石门县在高中录取通知书中混入广告单一事引发关注。石门县教育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核查。

录取通知书是纯粹的教育凭证,是学生寒窗苦读的荣誉象征,在拆开录取通知书这样充满神圣的仪式感时刻,却收到了眼镜店广告,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不仅亵渎了教育的庄严,更侵蚀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折射出商业资本对教育领域的步步紧逼。石门县教育局迅速约谈涉事学校负责人的处理固然及时,但这一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更值得警惕:在商业大潮的冲刷下,教育这片净土正面临被异化为商业“跑马场”的风险。

教育是一片净土,但在现实中,商业触角正以各种形式渗透教育场景,从校服印广告、教材夹带宣传单,到如今录取通知书与商业宣传“捆绑销售”,不仅侵蚀了教育的纯粹性,更模糊了教育与社会商业的界限。无形中消解了教育的庄重性与神圣感。

商业力量为何能轻易突破校园围墙?表面看是商家无孔不入的营销策略,深层原因则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下的“生存焦虑”。基层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长期面临经费紧张问题,一些学校领导在“创收”思维驱使下,对商业合作来者不拒,甚至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眼镜店或许确实提供了优惠,但这种“好心”背后是精准的目标客户定位,不仅打破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误导学生的消费选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商业渗透对学生价值观的潜在影响。教育本是塑造灵魂的净土,商业广告的侵入,不仅模糊了教育本质,更可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费主义的熏陶,削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面对这种现象,简单的行政约谈难以根治,必须在制度性层面进行保障,构建长效机制,明确教育领域商业化边界。首先应建立教育场景商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商业行为介入的特定教育环节;其次要健全监督举报机制,让家长和社会力量成为教育净土的守护者;更重要的是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消除学校“找钱”的生存焦虑。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牟利。当商业逻辑僭越教育逻辑,受损的不仅是教育尊严,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石门县这起事件虽是个案,却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守护教育净土,需要教育工作者坚守底线,需要商家恪守边界,更需要制度筑牢防火墙。只有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才能避免下一代在商业丛林中迷失方向。录取通知书里的那张广告单,应该成为我们反思教育本质的起点,而非商业侵蚀教育的常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剑飞)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