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重构考古边界

2025年07月23日18:14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考古大发现震撼学界与公众:考古人员通过遥感地图,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发现了东西长接近1500米,南北宽1065米的古城墙轮廓,面积达175万平方米,是目前考古发现商周之际规模最大的城址。

新闻视频截图

遥感技术,领航考古研究的“天眼”革命。以往考古工作依赖人力勘探,耗时耗力且易受地形限制。而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从高空获取光谱、纹理、几何特征等信息。卫星影像如同透视仪,穿透地表植被与土壤,清晰勾勒出古城墙的几何轮廓。结合激光雷达技术的三维建模,连夯土层的细微差异都无所遁形。这种“非接触式考古”不仅将勘探效率提升数百倍,更避免了人为挖掘对遗址的潜在破坏。

数字拼图,解码文明基因的科技密码。研究团队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墙数据进行空间分析,通过算法模拟出古城的水系网络与功能区划;碳-14测年技术将城址兴建年代锁定在商末周初;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的实景三维模型,还原了宫殿基址的夯筑工艺。这些技术如同“文明解码器”,将零散的考古证据串联成动态的历史图景,为“周代商”的历史转折提供了全新物证。

科技赋能,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敦煌研究院通过AI壁画修复、故宫利用VR重现紫禁城等案例,证明了科学技术能拓展文化遗产的传播维度。对于这座西周古城,网友纷纷期待借助VR技术“穿越”到三千年前,身临其境“筑城伊淢”的恢宏场景;文博机构则可依托云计算建立数字孪生遗址,让全球学者在线开展协作研究,将古城遗址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传承的文化IP。

此次西周古城址的发现,遥感卫星等现代技术深度参与,是科技支撑考古的生动范例,标志着考古学已进入“空天地一体化”的新纪元。随着技术持续进步,更多沉睡在地下的文明瑰宝将被唤醒,让沉睡千年的故事,跨越时空以更清晰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认知。这也是技术赋予考古学的终极意义:在时间的长河上架设桥梁,让过去与现在真正实现“无缝对接”。(陈航)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