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公职人员送外卖,政策松绑下的劳动尊严与制度之问

2025年07月24日11:30

来源:大河网

  近日,四川遂宁的孙先生成了社交媒体热议的焦点。这位有着 12 年消防员生涯的体制内工作人员,在单位下发 “事业人员可从事副业” 通知后,每晚 8 点准时换上蓝色骑手服,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6天时间里,他平均每晚跑3小时,赚100多元,还把送外卖比作 “打游戏做任务”,途中遇到居民就顺口聊几句消防知识, 比如提醒餐馆老板定期检查燃气罐,告诉独居老人出门前拔电源。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白天伏案处理公务,夜晚化身 “蓝骑士” 奔忙,这张 “双面人生” 的剪影,不仅勾勒出公职人员职业边界的新变化,更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关于劳动价值、制度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层层涟漪。

  政策的温度,藏在从 “禁止” 到 “规范” 的转变里。九年前,安徽某镇副镇长洪升开网约车贴补家用被处分时,那句 “我也是普通人,也有生活压力” 曾让无数人唏嘘。而如今,《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条例》明确 “体力劳动型副业” 在提前报备、不影响主业、无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合规,这背后是对基层现实的正视:不少中西部地区基层公职人员月薪不足 5000元,面对房贷、育儿等压力,额外增收的需求真实存在。孙先生说 “公职是服务群众,送外卖也是服务街坊”,这句话轻轻敲碎了 “体制内就该不食人间烟火” 的刻板印象,也让职业无高低的理念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热议中,掌声与疑虑始终交织。有人为 “靠双手挣钱最光荣” 点赞,觉得这比 “灰色收入” 干净百倍;也有人追问:如果公职人员需要兼职才能体面生活,是不是薪酬体系该调整了?更有人担心:体制内人员利用业余时间 “抢单”,会不会让本就竞争激烈的外卖行业雪上加霜 ? 要知道,全职骑手们正面临着超时 5 分钟罚 50 元、雨天路滑摔车却无工伤保险的困境。这些争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劳动尊严的觉醒,也映出制度细节的待完善之处。

  要让这份 “兼职自由” 走得更远,需要织密三张网。单位得有 “平衡秤”,建立每日考勤与副业时长联动的监管机制,防止有人 “主业混日子、副业当主业”;平台得加 “安全阀”,比如给众包骑手强制上意外险、设置恶劣天气超时免责条款,别让 “多劳多得” 变成 “多跑多罚”;最根本的是薪酬体系要念好 “民生经”,让基层公职人员收入与当地房价、物价水平相匹配,让兼职从 “不得不做” 的生存选择,变成 “想做就做” 的生活调剂。

  孙先生送外卖时拍过一张照片:城市的路灯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江风掀起他的骑手服衣角。这张照片里,有劳动的快乐,有政策的包容,也有社会的进步。当 “公职人员” 与 “外卖骑手” 不再是对立的标签,当 “体面” 不再取决于身份而在于付出,我们期待的,是更多人能在规则的框架里,靠双手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就像孙先生说的:“晚上跑单时吹着江风,觉得日子挺踏实。”(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

责编:孙华峰   编辑:申久燕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