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青春陨落之痛:叩问安全生产的“人”字根基

2025年07月24日11:42

来源:大河网

7月24日,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公告称:7月23日,东北大学学生在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格栅板脱落导致6名学生溺亡、1名老师受伤,公司对事件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并对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深表歉意。

消息很快冲上热搜,在评论区,众网友大呼:好离谱啊,6条人命就写个这样的致歉?

是啊,这里面有太多问题需要厘清。为什么2月刚更换的格栅板会突然脱落?为什么7月11日还在高喊“安全第一”的企业,13天后就酿成惨剧?更让人揪心的是,遇难学生中有人刚拿到保研资格,有人正筹备婚礼——安全标语的狂欢与年轻生命的陨落之间,到底隔着多少道被形式主义蛀空的防线?

翻开涉事企业的安全档案,制度不可谓不全:格栅板每季度点检、每半年测载荷、每年更换。但现实是,今年2月更换后,这些规程就成了档案柜里的“僵尸条款”。更讽刺的是,就在事发前13天,企业还在安全生产会议上信誓旦旦要“树牢底线思维”。这种“会上雷声大,会后雨点小”的安全管理,像极了某些人朋友圈里的健身打卡——晒完照片,转身就把跑鞋扔进了角落。

安全管理的溃败往往始于细节的失守。浮选槽格栅板没有像电梯一样标明载重,车间员工日常远离危险区却无人提醒学生风险,甚至七人同站一块格栅板的常识性隐患也被忽视。这些漏洞拼凑起来,恰似海恩法则的现实验证:每一起重大事故背后,都有数百个被忽略的“小问题”。当企业把“零事故”当成政绩标榜时,是否想过,真正的安全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每一块格栅板的承重、每一句风险提示的落实?

东北大学的实习安排看似周密,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暴露了致命短板:学生没戴安全绳,没人告知矿浆的致命性,甚至现场监护人数还不如参观学生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安全责任,像极了“击鼓传花”:都以为对方会接住,结果鼓声骤停时,花落在了地上。

工业现场不是旅游景点,安全教育更不能“糊弄学”。德国工科生进工厂前要完成上百小时安全培训,日本企业给访客配备GPS定位报警器。反观我们,有的学校把实习当成“盖章任务”,有的企业把参观视为“形象工程”。当象牙塔遇上生产线,如果只教技术不教避险,再优秀的学子也可能成为“安全文盲”。

事故发生后,企业的致歉声明堪称模板:“沉痛哀悼”“启动预案”“及时披露”。但遇难者家属需要的不是公文里的“高度重视”,而是有人握着他们的手说一句:“这事我们错了,一定负责到底。”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当地通报中连浮选槽尺寸都“暂不清楚”。如果连基本情况都搞不明白,所谓的“彻底调查”又从何谈起?

真正的责任担当,应该像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后连夜打捞的潜水员,像郑州暴雨中站在齐腰水里指挥交通的交警。安全生产的“人”字,一撇是制度,一捺是温度。缺了任何一笔,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改变或许可以从这些地方开始:‌给格栅板装上“良心”——像电梯标明载重那样,在所有危险区域设置“傻瓜式”警示;‌给参观者配上“护身符”——区分专业人员与学生群体,强制穿戴定位装置和防护装备;‌给举报人发“放大镜”——建立隐患直报平台,让员工和学生敢做“吹哨人”。

更关键的是,要把安全从“领导重视”变成“全员本能”。内蒙古矿企的教训警示我们:当“安全第一”沦为口号时,事故永远在赶来的路上。六个年轻生命换来的不该只是又一轮“运动式排查”,而应成为全社会重新定义安全的起点——因为最好的悼念,是让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