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职业尊严不应由财富标定

2025年07月24日17:35

来源:大河网

据报道,近日,95后掏粪工潘浩男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点赞,“美好生活靠辛苦劳动所得,行行出状元”“凭力气本事吃饭,好样的”。不过也有网友质疑其只是掏粪公司老板,平时并不会自己亲自掏粪。

这个看似励志的故事里藏着双重误读。一方面,将经营者包装成一线劳动者,用家族企业的奔驰车模糊了普通掏粪工的真实生存状态。据住建部2024年《全国环卫行业用工调研》显示,环卫工人收入普遍处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3-1.8倍区间,所谓“高薪掏粪工”只是个案。另一方面,舆论场对“大学生掏粪”的惊诧,本身仍暗含着“高学历就该从事光鲜职业”的陈旧逻辑。德国联邦劳动局2023年数据显示,其技术工人与大学毕业生收入差距已缩小至1:1.3,这种职业平等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没有奔驰车可开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报告指出,环卫行业管理层与一线员工收入差普遍在10倍以上。当我们津津乐道“掏粪逆袭”时,更应追问:为什么同样承受恶臭与风险,一线工人却难享同等回报?北京环境有限公司2023年试点的“班组长持股计划”证明,让劳动者分享经营收益,比制造“致富神话”更具现实意义。  

职业歧视的消除不能依赖财富滤镜。日本通过《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建立技能认证体系,新加坡要求清洁工持证上岗,这些制度设计启示我们:提升职业尊严,关键在于建立价值认可机制。建议完善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将环卫、殡葬等职业纳入特殊工种目录;推行“技能等级+服务年限”的薪酬体系,让脏累岗位获得合理溢价。  

在自动化清洗设备已能承担近半数人工操作的今天,这个案例更应引发对劳动本质的思考。据行业测算,我国环卫机械化作业率正以每年5%-8%的速度提升。某科技企业专利显示,其远程监控系统可减少80%的人工巡检频次,这种技术创新或许比讨论“开什么车下班”更有价值。  

从时传祥到潘浩男,社会对掏粪工的态度变迁,丈量着文明的高度。但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接受“开奔驰的掏粪工”,而是认同“开粪车的劳动者同样值得尊重”。当劳动价值不再需要用消费能力证明时,当化粪池清理工与程序员能平等对话时,我们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职业伦理。毕竟,衡量社会温度的不是最耀眼的聚光灯,而是最暗处劳动者脸上的笑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