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汨罗城管为一对聋哑夫妇预留专属摊位的新闻,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温情与善意的渴望。在流动摊位抽签管理的规则框架下,城管部门特批中间区域作为固定摊位,既坚守了公平原则,又为特殊群体铺就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这份用心,恰似铁路部门为残障旅客精心设置无障碍车厢,在遵循运行规则的同时,传递着对特殊群体的深切关怀,彰显着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规则之下,人性之光穿透制度藩篱。城市管理犹如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规则是保障其有序运行的齿轮。然而,规则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汨罗城管在执行摊位抽签制度时,没有机械地“一刀切”,而是敏锐地捕捉到聋哑夫妇面临的生存困境。从最初耐心引导他们转移至不影响交通的区域,到后续在规划摊区时特意预留固定摊位,再到积极协助宣传、吸引客流,这一系列行动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在规则的舞台上跳出人性化的优美旋律。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既维护了公共秩序的稳定,又为特殊群体保留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让规则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的工具,而非束缚手脚的枷锁。
尊严之桥,铺就弱势群体自立之路。对于聋哑夫妇而言,这个专属摊位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场所,更是他们重拾尊严、融入社会的桥梁。过去,由于沟通障碍,他们在流动摆摊中常常遭遇诸多不便,甚至面临被驱离的尴尬境地,内心的无助与迷茫可想而知。如今,固定摊位带来的稳定客源,以及城管协助宣传所带来的流量支持,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远比简单的物质施舍更具意义。当聋哑摊主能够自信地与顾客交流、完成交易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收入,更是社会认同带来的精神富足,这份尊严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文明之镜,映照城市治理的终极追求。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追求。它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经济数据的辉煌,更在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包容与关怀。汨罗城管的做法,正是城市治理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生动写照。当城管队员主动为聋哑夫妇发朋友圈宣传时,当政府规划摊区时优先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法者的温情,更是城市对“人人平等”理念的坚定践行。这种以民为本的治理思维,让城市不再是冰冷的规则集合体,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温暖家园,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
从汨罗的特别摊位到全国范围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从对残障人士的就业扶持到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改造,社会文明的进步正体现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的细微之处。当城市治理者愿意俯下身倾听特殊群体的声音,当规则能够为弱者留出一盏希望的灯,这样的社会才真正配得上“文明”二字。汨罗城管的这一小步,或许正是推动社会文明向前的一大步,它让我们坚信,在规则与温度的交融中,城市将变得更加美好,社会将充满更多的爱与希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