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场求知实践之旅,却让六名年轻学子永远失去了回到校园的机会。据报道,7月23日,东北大学学生在中国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观学习浮选工艺时,因格栅板脱落导致六名学生溺亡、一名老师受伤。
六条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让“社会实践”这个充满教育意义的词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在此,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场求知之旅变成了死亡“陷阱”?
网络截图
致命的格栅板背后,是看得见的设备隐患,更是企业看不见的责任缺失。脱落的格栅板,是服役多年的“超期老兵”,还是安装时就偷工减料的“残次品”?当学生队伍进入危险区域时,为何没有专人在旁监护,为何没有设置双重防护的安全栏?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企业安全日志的字里行间,藏在管理人员的责任清单上,更藏在每个环节是否被认真对待的细节里。中国黄金集团作为行业巨头,其安全标准本应是行业标杆,但事故的发生,暴露的或许不只是某块格栅板的质量问题,而是整个安全管理链条的松动。设备维护的“差不多”心态,安全培训的“走过场”模式,应急演练的“演戏化”倾向,最终在某个瞬间集中爆发,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校园围墙外的监护真空,暴露出学校在课外实践时安全保障上的严重漏洞。东北大学的官网至今还能看到“深化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增长才干,但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选矿厂,安全保障的接力棒却不能顺利传递。更令人揪心的是,据学生回忆,选矿厂十几米深的槽体里装满矿浆,“密度大到能托住人却让人无法挣扎”。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能清晰描述矿浆的危险特性,这说明他们是提前了解过工艺风险,这种“明知危险却防不住危险”的困境,恰恰暴露了学校在对接企业实践时,过度依赖企业的安全承诺,而放弃了自主核查的责任。
从矿山到校园,安全意识不该是事后补修的课程,而应是贯穿始终的行动准则。在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当地人说乌努格吐山意为“美丽的山”,但如今,这座山因六名学生的离去而蒙上哀伤。当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说“遗体不像网传的那样损坏”,试图安慰公众时,我们更该思考:如何让这样的安慰永远不出现?
对企业而言,安全检查不能是迎接检查时才擦亮的招牌,选矿厂的格栅板、化工厂的反应堆、建筑工地的脚手架,涉及生产的细节都应锱铢必较。对学校来说,社会实践的安全红线必须比专业成绩更醒目,与其在事故后成立工作组,不如在出发前组建“安全评估组”;与其在悼念时强调“痛定思痛”,不如把应急演练变成课外实践前的必修课。对整个社会而言,这起事故撕开的不仅是校园与企业的安全漏洞,更是对“安全第一”理念的深刻拷问。我们总在说“年轻人是未来”,却往往在具体场景中忽视他们的安全,工厂嫌安全培训费时间,学校怕耽误实践进度,监管觉得“不出事就是没事”。直到悲剧发生,才惊觉那些被节省的步骤、被简化的流程,最终都需要用生命来偿还。
此刻,内蒙古的选矿厂外,草原的风还在吹过,但这风里,应该带着六条年轻生命留下的警示:安全不是口号里的重要,而是每个环节的必须。愿这场血的教训,能让所有企业的“格栅板”更牢固,让所有校园的“安全弦”更紧绷,让每个年轻人的求知之路,都能平安抵达终点。(陈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