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浙江多地推动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存在这样的现象:会议和汇报动辄要求制作PPT,追求“视觉效果”,讲究“精美炫目”。如此做法看似提升展示效果,实则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将服务群众的精力束缚于屏幕上的“精雕细琢”,本质是形式主义。推动PPT“三减”,正是要卸下这副形式主义枷锁。
PPT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助手,它能将复杂问题通过图表直观呈现,让观众一目了然,在汇报重大项目、展示数据时,图文并茂可避免语言模糊,缩短会议时间。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旨在让沟通更精准、决策更高效。
然而,PPT在实际工作中常异化为负担。从年终总结到日常会议,PPT似乎成了公务活动“标配”,内容是否扎实被忽视,排版、动画精美度反成焦点。为此,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钻研设计,甚至外包制作,一次3分钟汇报成本动辄上千元。汇报者沉迷翻页“流畅”,考核者在意视觉“冲击”,几分钟能讲清的事情被拖成数小时的“屏幕表演”,工具意义被架空。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政绩观偏差,部分单位不愿俯身实干,却擅长在总结中“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用PPT华丽掩饰实绩;另一方面是考核机制有漏洞,有的工作检查简单等同于“材料检查”,评估绩效过度依赖“视觉冲击”,PPT“高大上”就成了博取认可的手段。
防止PPT滥用,关键在于健全制度,确保工具回归服务本身。一要严格界定使用边界,明确复杂数据、重大项目等使用场景,杜绝“凡会必PPT”。二要健全考核评价体系,重心从“看材料堆砌”转向“看问题解决”,从“听汇报长短”转向“看群众反响”,压缩形式痕迹权重。让干部卸下枷锁,沉下心来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才是反对形式主义的长远之策。(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