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二字,本是组织对成员的关怀、单位对职工的体恤,承载着温暖与激励的善意。从节日慰问到日常保障,合理合规的福利如同冬日暖阳,能凝聚人心、激发干劲。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却让福利悄然变味,成了少数人中饱私囊的“腐利”,这不仅背离了福利的初衷,更啃噬着群众的信任。
福利异化为“腐利”,往往披着“合情合理”的外衣。有的干部将“特供礼品”“高档消费卡”塞进私囊,把“残次品”“空盒子”推向普通职工;有的巧立名目,把福利变成“定向输送”的工具,美其名曰“人文关怀”,这些操作,把“普惠”变成了“特供”,让“关怀”沦为“特权”,看似是“小打小闹”,实则是权力滥用的缩影。
堵住福利异化的漏洞,既要靠制度的“硬约束”划清红线,更要靠思想的“软防线”守住初心。让福利发放晒在阳光下,让每一份关怀都精准抵达、公平普惠,才能让“福利”回归其应有的温度,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让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有想头、生活有奔头、干事有劲头。(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