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6名学生参观“溺亡”,警惕安全生产中吃人的“最大变量”

2025年07月25日18:30

来源:大河网

近日,6名大学生在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时,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溺亡。消息一出,舆论悲愤:为什么偏偏是学生?为什么是这么多人?企业明明“一直没事”,浮选槽怎么突然就“吃人”了?

答案藏在安全工程的一个冷峻术语里——“最大可信偏差变量”(MaximumCrediblePerturbation,MCP)。通俗点说,系统本来在一条脆弱的钢丝绳上跳舞,只是过去风不大、人不多、运气不错;一旦某个“外来因子触发点”出现,钢丝绳瞬间断裂。这次,触发点就是“6名第一次踏上平台的学生”。

变量一:从“单人巡检”到“6人集中”,载荷变量被忽视。涉事平台的设计逻辑是“一名工人偶尔路过”,日常荷载分散。6名学生同时站立,等于把原本“点状”荷载变成“面状”超载。企业2月份仅对格栅板做局部更换,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本就留下裂纹隐患;当荷载叠加,裂纹失稳扩展,格栅板瞬间垮塌。问题是,平台没有设置承载标识,也没有限员提示,管理者默认“工人有经验,不会扎堆”。学生一进场,变量瞬间爆表。

变量二:从“熟练规避”到“无经验踩踏”,行为变量被误判。老工人知道“这块板子看起来旧,别踩”,学生会吗?企业把安全教育简化为“戴好安全帽”,却忘了告诉学生“哪里不能踩、最多站几人”。更致命的是,学校与企业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里,现场监护、人数上限、应急流程流于形式。于是,学生成了“最脆弱一环”,他们的“行为不可预测”被系统默认为“和我们一样谨慎”。这一误判,直接让风险从可控滑向失控。

专家介绍,格栅板一般放在二楼,距离浮选槽高度落差至少10米(来源:大风新闻)

变量三:从“内部作业”到“对外开放”,管理变量被遗漏。对外参观与对内作业,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风险模型。企业把“工业生产场景”直接套用在“教学参观场景”,现场没有专职监护,没有救生器材,没有清点人数。工人巡检有班组长、互保联保;学生参观却成了“无人区”。管理真空,让事故从“可能”变成“必然”。

“灰犀牛”一直站在那里,只是人们选择视而不见。事故发生后,企业一句“以前从没出过事”颇具代表性,甚至有从事浮选工艺研究数十年的高校教授向媒体表示,“从未见过类似事故,我们也很惊奇(这次事故)”。但“没出事”不等于“安全”,“从未见过”不代表“不会发生”,只是“最大变量”尚未出现。当局部检修代替全面体检、经验主义代替风险评估、纸面协议代替现场管控,这些变量累积到临界点,事故便如约而至。总结起来,这起事故并非“运气不好”,但凡把规定动作做对了其中的一项,命运之绳或许不会骤然断裂。

悲剧的价值,在于让后来者“看过即改过”,而不是“听过就错过”。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最大变量”关进制度笼子,避免下一次“吃人”。比如,针对常见的参观实习、现场教学,学校要做的不是取消叫停,而是把安全协议从“原则条款”细化为“一人一清单”,包括行进路线、站立点位、应急联系人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工厂(公司)要做好外来人群专项方案,涵盖参观、实习、考察等环节,明确每个点位的风险点,针对高危作业场所,现场还必须设专职监护人,配齐救生、逃生装备。同时,引入第三方保险,对外参观必须投保公众责任险,倒逼企业做实风险评估。

6条年轻生命瞬间殒没,人间惨剧!这再次提醒我们,安全生产没有“绝对稳定”,只有“相对可控”。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而是被熟视无睹的“灰犀牛”。“最大变量”不会消失,只会换一种面貌出现。只有把每一次外来人群、每一次工艺变更、每一次环境异动都当作“潜在触发点”,用制度、技术和敬畏把风险提前归零,才能避免下一次“吃人”的悲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