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共享妈妈”,社区治理里的温情破题

2025年07月28日18:11

来源:大河网

7月25日,鄞州区首南街道堇天社区假日课堂变身艺术殿堂。“共享妈妈”刘威用欢快的音乐游戏唤醒孩子们的清晨,在《小星星变奏曲》的旋律中,孩子们通过身体律动感受节奏的魅力。下午,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婉转唱腔中,“鄞”来文化特派员刘丽苑为十余名孩子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红楼梦》之旅。

“共享妈妈”的诞生,本就是一场精准回应需求的“双向奔赴”。社工走访时,双职工赵琼的育儿困扰道出了许多家庭的痛点:工作忙碌与孩子成长需求的错位,公益资源的稀缺与个性化教育期待的碰撞。而音乐教师刘威主动联系社区开设公益课程、医生徐闻将急救知识转化为趣味课堂、心理咨询师叶文搭建“心灵驿站”……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妈妈们”,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填补了社区服务的空白。她们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将个人价值与社区需求无缝对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社区落地生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共享妈妈”重构了社区的情感联结。过去,社区服务常被贴上“政府主导、机构执行”的标签,居民多是被动接受者;而这里的“妈妈们”首先是社区的居民,她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受益者的女儿、孩子的母亲。当刘威在音乐课上和孩子一起律动,当徐闻手把手教孩子包扎伤口,当叶文在“心灵驿站”听孩子倾诉烦恼,这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互动,让社区从“物理空间”变成了“情感共同体”。

这种“共享”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它激活了社区的内生动力。堇天府西区5800多位居民中,青少年占比超三分之一,单靠政府或机构难以覆盖所有需求;而12位“共享妈妈”背后,是更多潜在的“专业资源”——会书法的爷爷、懂园艺的阿姨、擅长编程的爸爸……当社区搭建起“共享”平台,这些散落在居民中的“能量点”便被串联成网。今年暑假推出的“文化传承”“科学探索”“艺术创想”研学营,正是这种“全民共享”的延伸:它不仅解决了暑期托管问题,更让孩子在多元体验中感知文化、热爱科学,让家长在参与中学会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从“共享妈妈”看社区治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温暖的治理智慧——真正的社区服务,从来不是“我来管你”,而是“我们一起建”。当12位“共享妈妈”用专业和热忱织就一张服务网,当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社区便不再是冰冷的楼宇集合,而是充满温度的“成长共同体”。这种模式或许无法直接复制到所有社区,但它传递的理念至关重要:基层治理的根须,只有深深扎进居民的需求里、情感里、参与里,才能长出最鲜活的生命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