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育儿补贴:普惠是起点,精准方致远

2025年07月29日13:19

来源:大河网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什么时候落实?”“怎么申领?”“并非有钱就愿生”“地方补贴还有吗?”……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落地的意义不必赘言,网友的另一番想法更值得重视。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却让不同家庭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有人算着能买多少罐奶粉,有人想着能抵几节早教课,也有人笑谈不过是一顿下午茶的钱。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社会复杂的生育图景。

钱能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对月入几千元的家庭来说,这笔补贴可能是雪中送炭;但对被房贷、教育压得喘不过气的中产家庭,或是追求“精致生活”的都市白领,经济补贴恐怕难以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生育焦虑。就像一位网友说的:“缺的不是养孩子的钱,缺的是养孩子的勇气。”

政策设计需要温度,更需要精度。统一标准的补贴就像一件均码衣服,有人穿着紧绷,有人穿着空荡。在西部山区,3600元可能是全家半年的收入;在北上广深,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托育费。我们常说“精准施策”,是不是可以考虑让补贴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得更多些?给困难家庭多些实打实的支持,给中产家庭多些托育、教育方面的配套,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比如,对困难家庭,补贴得足,甚至可以叠加地方补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养娃不愁”;对中产家庭,补贴可以灵活些,比如和产假、托育服务券、教育抵扣额度等“非货币福利”捆绑,让他们在生育和职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对高收入家庭,补贴可以转化为“育儿券”“托育抵扣”等定向福利,或者通过税收优惠间接引导生育意愿。毕竟,生育支持政策不是“万能钥匙”,得和产假、托育、教育、住房等政策形成联动,才能构建起“家庭为主、社会协同、国家兜底”的生育生态。

再比如,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延长产假+配偶陪产假”制度,这就让父亲更多参与育儿,缓解了母亲的“丧偶式育儿”焦虑;杭州、成都推行的“托育券”政策,降低了家庭托育支出占比,让补贴从“现金”转化为“可及的服务”。

这些实践,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生育友好,不是靠“钱”就能堆出来的。现在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生不起”,其实是个复合词——生不起房子,生不起时间,生不起事业,更生不起那份操不完的心。有位新手妈妈说:“补贴领了三个月,可孩子发烧时找不到人替班的心焦,补贴能补吗?”这话听着心酸,却说出了问题的关键:生育支持不能止步于发钱,更要靠政策、市场、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安心网”。

政策的智慧在于“四两拨千斤”。3600元补贴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撬动的制度变革。就像当年家电下乡政策不仅刺激了消费,更带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国家在认真对待“生养难题”,不是简单撒钱,而是要让政策长出牙齿,咬住真问题。

说到底,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但归根结底是人的事。有位社会学教授说得好:“补贴政策要成功,就得让年轻人觉得生孩子不是‘入坑’,而是‘种希望’。”当我们把托育机构建在小区里,把弹性工作制落到实处,把职场歧视关进制度的笼子,或许到那时,生育补贴才会从“经济账”变成“幸福账”。

站在政策窗口期,我们既要看到3600元带来的即时温暖,更要期待它点燃的制度革新。就像春天播种,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种子,更要准备好整片沃土。只有当每个家庭都感受到“生有所依、养有所助”,生育这件事,才能从“不敢生”变成“愿意生”,从“国家催生”变成“主动想生”。这,或许才是补贴政策最深远的意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