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层面连续为基层减负送来政策“及时雨”,同时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了多起通报,从“筑篱笆”明确减负边界,到“疏浚渠”构建长效机制,制度设计日益精细。
然而,在基层减负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一些变相违规借调的现象仍值得关注:一些地区和部门表面上对违规借调的“正门”实施严格管控,背地里却悄然打开了“侧窗”:从“短期帮忙”到“长期协助”,从“工作专班”到“跟岗锻炼”,这类新型的“协作模式”推开了变相借调的“窗口”,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折射出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借调程序缺乏刚性约束,监督缺位,问责力度弱;另一方面是基层“权责倒挂”,资源调配权有限,部分基层干部主动“借调”逃离基层。
破解困局需要系统性思维,既要通过制度刚性化,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对违规借调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对违规借调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力度;更要资源均衡化,通过明确基层履职事项、待遇倾斜、拓宽晋升通道等手段提升基层的内生吸引力。只有刹住“违规借调”这股歪风,基层干部才能够专注民生服务,减负政策才真正回归了服务群众的本源。(高建华 范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