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休学孩子是被乌云遮住的星星,等待重新发光

2025年07月29日15:36

来源:大河网

对43岁的李女士来说,过去的大半年是她人生的至暗时刻,她从未想过,自己最引以为傲的13岁女儿会厌学、拒学,最终休学。为帮助女儿重回正轨,她像一只折断触须的蚂蚱,四处乱撞,却难寻出路。调查显示,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出勤困难、拒学休学现象多发,不少家庭不仅饱受心理煎熬,而且咨询、疗愈、个性化教育的支出也成为沉重负担。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期待有人能拽孩子一把,将孩子和整个家庭都拖出泥潭。

在中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青少年按下人生的“暂停键”。他们不是叛逆,不是懒惰,而是被学业压力、心理困境、家庭矛盾等多重因素逼到了墙角。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超2800万,其中半数以上曾被迫休学。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家庭,是一群群被传统教育体系“漏接”的孩子。

13岁的女孩小满因为双相情感障碍多次住院,17岁的少年在游戏世界里寻找存在感……这些孩子的故事,撕开了教育体系的一道裂缝。休学,本应是给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在现实中,却常常变成家庭焦虑的放大器。家长四处求医问药,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只为让孩子“尽快复学”。可问题是,我们是否问过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休学不是失败,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一棵树,在寒冬里落叶休眠,是为了春天更好地生长。如果我们只盯着“复学率”,而忽视孩子的心理修复,那么即使勉强回到学校,他们也可能会再次倒下。

许多家长在孩子的休学路上,既当“医生”又当“救火队员”,但单靠家庭的力量,很难托住一个深陷心理泥潭的孩子。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商业机构嗅到了家长的焦虑,打着“军事化管理”“感恩教育”的旗号,收割着绝望家庭的积蓄,甚至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真正的支持,不是让家长独自负重前行,而是构建一个社会安全网。已有一些“接住者”在努力探索。海口嘉木学校、昆明丑小鸭中学等创新教育机构,以“容纳不同”为核心,通过个性化课程、疗愈式环境,让孩子在“非标准化”成长中重建自信;“绿汀小屋”“中途宿舍”等民间休学机构,构建起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过渡空间,用包容的环境让安全感评分从1分升至9分的孩子比比皆是;上海“休学家庭秘密基地”等家长互助社群,让妈妈们一起做饭、聊天、互相倾诉,意识到休学不是某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缩影。这些探索虽然微小,却像黑夜里的萤火,照亮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我们的教育体系,像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所有人都被要求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可现实是,有的孩子是跑车,有的孩子是自行车,甚至有的孩子需要停下来修一修轮胎。如果制度不给他们留出“缓冲带”,那么掉队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多。

政策层面,我们需要更弹性的学籍制度,让休学的孩子不必担心“超时就被注销学籍”;学校层面,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个性化教育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家庭;社会层面,需要规范商业机构,扶持专业的心理康复组织,让真正有需要的家庭能找到靠谱的帮助。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不出问题的学生”,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完整的人”。有的孩子适合学术道路,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职业教育,甚至有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探索自我。如果我们只用“是否按时毕业”“是否考上名校”来衡量成功,那么很多孩子注定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休学的孩子不是陨落的星星,只是暂时被乌云遮住。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感到无路可走。他们需要的不是催促和指责,而是理解、陪伴和真正的支持。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织就一张柔软而坚韧的网,这些孩子才能有机会重新发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