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徐淙祥个人多年坚守与付出的高度肯定,更在全社会树立起一面旗帜,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奋斗。
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徐淙祥用半个世纪的光阴践行“我这一辈子就想着如何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质朴诺言。这位“大国农匠”黝黑双手紧攥的泥土深处,藏着“多种粮、种好粮”的深沉嘱托,更藏着一个民族永续生存的命脉所系。当“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辉映于他古铜色的脸庞,我们当扪心自问:在这片古老而常新的土地上,如何使每一滴汗水都化为中国粮仓的坚实保障?
躬身陇亩藏玄机,科技为犁破天荒。徐淙祥的53本农事笔记,不仅记录着每一株作物的呼吸,更是“藏粮于技”的生动诠释。他如一个勤勉的“大地解码者”,在砂姜黑土上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之术点石成金,使瘠土化为膏壤;他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与科研院所紧密协作,引进良种二十余个,也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从放大镜下的细心观察,到田间的病虫监测站、无人机巡航,再到卫星遥感监测终端……这位“老把式”的麦田,俨然已成现代农业科技演兵场。今年夏玉米高产田块亩产1009.1公斤、夏大豆302.38公斤的捷报,正是科技在土地深处爆发的惊人伟力。新农人当识此理,唯有以科技为犁铧深耕不辍,才能令每一寸土地都喷涌丰收的奇迹。
独木成林自有方,万顷金波起微澜。徐淙祥深谙“独木不成林”的至理。他成立合作社、创建田间学校、牵头种粮大户协会,编织起一张“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他自担风险先行试验,成功后无私推广,更以“弱苗早灌旺苗晚,结合追肥利根盘”等120多首农谚,将高深农技化作了乡亲们口耳相传、喜闻乐见的歌谣。那“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的朴实口碑,正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的动人回响。截至2024年底,其模式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新农人当承其志,以共享胸怀,将个人智慧融入集体洪流,让技术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引领万顷金波共同奔涌。
新苗破土向春阳,沃野弦歌永不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让我倍感振奋……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决心投身农业发展,做个新农人。”孙子徐旭东的心声,是徐淙祥“种粮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回响。祖孙三代皆种粮,累计种田1.8万余亩,生产粮食超2万吨。徐淙祥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专家大院”汇聚四方才俊,激励无数年轻面孔奔赴“三农”前线。新农人当立此心,将青春理想根植于脚下沃土,使广袤田野成为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让那永不褪色的“粮心”在代代耕耘中焕发时代新光。
中国粮仓的丰盈密码,既在实验室精密的仪器里,也在田间老农布满老茧的手掌中;既在每一粒破土而出的良种里,也在祖孙三代共同守望的晨曦中。新农人当继承徐淙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信仰,接过那饱含科技之力与共富之心的“农具”,惟此,大地才能不再沉默,终将以最慷慨的丰收,为所有虔诚的耕耘者佩戴永不凋零的勋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