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作风建设持续深化,“摆花架子”这类重表面、轻实效的现象已明显收敛。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个别地方“虚功”不减,有的项目开工时锣鼓喧天,落地后却沦为“半拉子”工程;有的干部走访群众蜻蜓点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民生诉求,转身却扔进抽屉束之高阁,承诺的马上就办终成永远在办。长此以往,“表面虚功态”将会盖过“实干泥土味”,让政策执行在虚与实的落差中打滑空转,群众期待在诺与行的背离中落空降温。
“虚功态”的本质是政绩观扭曲,根源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必须以“硬碰硬”的较真精神祛虚务实。决策时要以“田间调研”代替“办公室决策”,执行时要让“泥土味”成为工作“硬标配”,政策制定前先问群众需不需要,项目推进中常看群众满不满意,成效验收时必听群众认不认可。检验工作成色,既要看干了什么,更要看干成了什么。考核时要将“痕迹管理”转为“实效管理”,少翻台账、多查现场,少看报表、多访民生,为那些弯腰干活的干部撑腰,给那些埋头攻坚的干部鼓劲。唯有让“虚功”无市场、“实干”受尊崇,才能让“泥土味”真正浸润改革全过程,结出解民忧、暖民心的硕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武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