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每孩每年3600元,“被看见”只是第一步

2025年07月29日17:1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评论员 刘思嘉

7月28日傍晚,临近下班时间,一则消息叩响了千万个家庭的心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当“每孩每年3600元”的字眼跃入眼帘,每一个家有婴幼儿的家庭都隐约感受到,今后,育儿不再是每个家庭的孤军奋战,那些被奶粉、尿不湿等育儿成本夹杂着的日日夜夜终于“被看见”了。

欣喜和疑虑在网络上交织:有人已经在盘算这笔钱可以买多少包尿不湿、多少罐奶粉,有人感慨如今政策多好,但更多的声音直指核心——“看了半天,到底去哪里领?”“什么时候开放申请?”“所以呢?这个系统在哪?”这些疑问的背后实则暴露了“有孩家庭”在育儿压力下的深层恐慌,他们怕这份暖意在漫长等待中冷却,又担忧这项利好政策会“层层加码”。

今年以来,从汽车以旧换新的“秒到账”,到家电补贴的“再加码”,这些民生政策的密集落地早已证明:“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句话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政策执行的标准线。

回溯历史,1986年至今,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有39个年头。在这一政策红利的扶持下,全国大部分适龄儿童都能够顺利完成九年学业。教育资源从最初的匮乏到现如今的配置均衡、稳固发展,国家用39年的坚守改写了无数孩子的人生轨迹。这一制度的成功,恰恰印证了只要政策方向笃定,就能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如今新鲜出炉的育儿补贴政策亦如此。前者着眼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大计,后者缓解年轻人育儿压力,唯有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愿意生、生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才能共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央视新闻微博相关文章下的评论截图。

公众担心的“层层加码”,并非杞人忧天。“如何证明我爸是我爸”的荒诞闹剧不能再重新上演,关乎下一代成长的补贴政策理应在流程优化上走得更快些。正如现在多个省份生育津贴的申领,以往申领人需要在用人单位、医保部门等多个主体间来回奔波、层层审批,现如今直接发放至个人,甚至对于参保女职工,无需申请即可自动享受。

过往的政策告诉我们,面对当下育儿补贴的种种疑问与担忧,完全可以寻得化解之道。这就需要在政策落地之际,各单位责任主体明确些、申请流程简单些、投诉反馈渠道畅通些。

毕竟,这关乎千万幼苗的成长土壤,怎容得马虎?

责编:刘思嘉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