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关乎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为全省基层治理校准航向、凝聚力量,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重要指示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让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筑牢党建根基,让基层治理“主心骨”更硬。党建引领,核心在“硬核”。基层治理首在固本培元,古语说“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和灵魂,是“定海神针”。何为“硬核”?它是党组织在关键时刻能一呼百应、群众需要时能“一马当先”。省委书记刘宁强调的“五基四化”,就是要把党建从“有形覆盖”推向“有效覆盖”。党建引领不是“贴标签”,而是实打实的战斗力。在漯河,漓江路社区是个老社区,一度成为基础设施滞后的“三无”楼院连片区。如今,由社区党委、18个小区党支部、42个网格党小组构建的网格党组织体系,覆盖到了社区的每个角落。就像当年焦裕禄在兰考治沙,靠的是脚板走遍千家万户,今天的基层治理同样需要这样的“脚底板功夫”。
凝聚服务群众,让基层治理“连心桥”更畅。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治理好不好、党建实不实,关键看民生难题有没有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多是“小事情”:垃圾清运不及时、孩子放学没处去……解决好这些“小”问题,才能成就治理的“大”成效。从化解邻里纠纷到解决办证难,从老旧小区改造到防汛备汛,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河南提出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重若千钧。如,信阳市多个区县涌现出多支由老党员和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和事佬”调解团队,仅浉河区年调解纠纷就有600多起。这些做法受欢迎,正是因为抓住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推动资源下沉,让基层治理“动力源”更足。高效能治理关键在“下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效能不高,常常是因为资源分散、力量薄弱。河南提出“向下扎根”,直指一些突出问题:干部下基层成了“打卡”,走马观花;“资源下沉”变成“报表下沉”,让群众获得感成了“空中楼阁”。反观会上表扬的典型:郑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与15个区县、193个乡镇、399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四级3.3万余项事项办理。治理效能高低,就看能否把会议室里的规划图变成百姓门口的“实景画”。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多跑腿,确保政策落地、服务到位,让基层有职有权有物,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这样的改革才是真减负、真赋能。
强化法治诚信,让基层治理“防护网”更牢。“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和诚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如同编织“法律防护网”,让群众遇事有法可依;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治理注入“诚信基因”,让诚实守信成为风尚。在双重保障下,基层治理更规范有序,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风险防范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必须用底线思维守牢安全防线。基层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矛盾化解、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都关系着群众安危。从汛期隐患排查到矛盾“一站式”调处,从诚信体系建设到法律服务下沉,河南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屏障。
狠抓责任落实,让基层治理“组合拳”更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各部门拧紧责任链条,狠抓工作落实。汇聚强大合力,持续深化专项行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就像一场精彩的拳击比赛,只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打出有力的“组合拳”,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创新突破,动力在“融合”。新时代基层治理不能光靠铁脚板,还要善用“数智脑”。会上提到的智慧网格,用大数据预判纠纷、无人机巡查防汛隐患,科技让治理“耳聪目明”又未卜先知。但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温度。比如,有的地方推广“码上办”效果不佳,只因老年人更信“干部上门”。这说明治理创新不是“键盘对键盘”,而要“脚板贴地皮”,技术与传统方法“两条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新时代的“国之大者”。当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坚固磐石、每位党员都化作旗帜,治理根系必将深扎沃土,托举亿万百姓稳稳的幸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持久战,更是民心战。以党建“硬核”锻造治理“硬功”,才能让党的执政根基深扎群众沃土,让每寸土地涌动生机,每个角落绽放笑脸。(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