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单位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当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以往粗放的治理方式日渐捉襟见肘,基层治理的理念变革悄然而至。针对基层治理新情况新形势,河东张庄以企业治理理念抓乡村治理,采取“党建+片区(网格)+产业+绩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这种细“治”入微的治理方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让泥土里长出“国字号”荣誉,也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粗放到精细,细“治”入微的河东张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成为河南推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基层治理重在细节、贵在细节,也难在细节。在河南,基层治理的成功密码,蕴含在街头巷尾的寻常日子里,体现在田间地头的细小问题中。驻马店遂平县,通过建立“县、乡、村、组、联户”五级社情民意收集网格,共治共享画好治理“同心圆”;商丘夏邑县,探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科技支撑跑出治理“加速度”;漯河源汇区,采取“源汇小哥”红色驿站、小板凳等便民措施,实现服务与治理“双向奔赴”……行走在中原大地,一个个抓细、抓小、常抓不懈的民生故事,汇聚成基层善治的大文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细“治”入微——目标细化、态度细致、措施细密,才能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以实实在在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基层治理的含金量最终要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河南共有约5.2万个村(社区)、9800多万常住人口,农村广、人口多、事务杂,基层治理没有“万能灵药”。现实中,那些能够实现基层治、百姓安、乡村兴的村庄、社区,都有着“一村一策”“一社区一方法”的不同模板。无论是洛阳西工区推出的“居民吹哨,网格报到”,还是开封鼓楼区推出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抑或是郑州的“九个一”治理新体系,背后的逻辑无一不是群众需求倒逼治理效能提升,以更多资源下沉来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在细“治”入微上下功夫,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基层治理是一项“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系统工程,需要下足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今年2月,河南曾对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作出部署,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切实以高效能治理助力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越是宏大的部署,越需要精准落实;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坚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向下”扎根基层、扎紧网格,下足细“治”入微的功夫,织密基层治理的“针脚”,就一定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释放基层治理效能,打造更多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河南样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注入活力。(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