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和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
凡事皆有两面,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未录取通知书”一事,网友们议论不休。有人赞其举措别具温暖,彰显了一所高校的人文情怀;也有人说,好不容易等来了邮件,打开来一看却是这个,一场空欢喜,“空欢喜不如没有”,甚至还有“往伤口上撒盐”的嫌疑。相较而言,肯定的声音远要多于否定、批判的声音,而这,足见大家的心之所向。
一直以来,媒体也好,民众也好,常将目光落于那些优秀考生的身上。哪里出了高考状元,谁家儿女被清华、北大录取了,都不需要刻意打听,就会跑入邻居乃至广大网友的耳朵与眼睛,鲜有人关心、关注“落榜生”们的心情。如韩愈《师说》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优秀考生与差生也是相对的,无非是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考运亦有好坏。所以,那些成功被知名高校录取的学生固然值得骄傲,没有被录取,甚至名落孙山的考生也值得被关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就是关注的具体体现。
就像写作者给杂志投稿一样,不被录用可能有很多种原因,或许是编辑不看自由来稿,或许是收到的稿件太多根本来不及看,或许是文章的质量不过关,或许是因为不符合刊物的用稿要求……同样的满怀期望而稿件未被刊发,收到退稿信与投稿“石沉大海”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退稿信虽然也宣告着写作者投稿的失败,但至少证明自己的稿件被看见,有的还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甚至被认可。含藏在信里的回应及鼓励、鞭策之意,如一缕光,为人照亮前行的方向。“未录取通知书”的意义与之相仿。
事实上,很多考生在收到这封信函的时候多半已经从网上查到退档了,也就不存在部分网友所说的“空欢喜”之说,恰恰相反,这是一封很暖心的信。录取与不录取需要按照招生制度来。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招生制度承载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社会职能。或许它还有待完善,但规则就是规则,不能随意打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于规则之外给予了考生温暖。在徐扬生校长的信中,他拿朋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诉“落榜生”们一个道理:“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从长远讲,优秀比成功更重要。”“良言一句三冬暖。”相信,那些被鼓励的未被录取的学生持矩而行,未来定会走得更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易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