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筑牢防汛“安全堤”,守护人民“生命线”

2025年07月30日15:34

来源:大河网

近日,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峻汛情,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防汛救灾工作的根本遵循。回望过往,无论是在暴雨倾盆的城镇乡村,还是在洪水肆虐的江河湖畔,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多地遭遇严重暴雨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救援力量全力出击,基层干部日夜坚守,齐心协力守护了无数群众的生命安全。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面对复杂多变的汛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防汛救灾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压实责任,是防汛救灾的关键。防汛工作涉及面广,从气象监测、水利调度,到应急救援、群众转移,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有人扛、有人担。气象部门要强化联合会商,提高预报精准度,让预警信息跑赢暴雨;水利部门需加强堤防巡查、水库调度,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点;应急管理部门要统筹救援力量,预置救援物资,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基层干部作为守护群众的第一道防线,更要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在预警信息传来时,能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面对突发险情,能果断调配资源开展抢险。从贵州盘州市羊场乡8分钟闪电转移受胁群众,到云南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成功转移避险219户789名群众……这些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故事,都是责任链条在防汛一线环环紧扣的生动体现。

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防汛救灾,防范是第一道关口。覆盖全国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融合卫星遥感、雷达、无人机等多源数据,将洪水预见期延长至72小时;广东、江苏等地试点的“气象+水文”智能预警平台,今年6月以来发布山洪灾害红色预警22次,成功转移群众5万余人,大幅提升了防汛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一段时间以来,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和实施救援,各地通过加强科学研判、精准调控,有力保障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防汛形势日益严峻,防汛救灾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还需未雨绸缪,久久为功。一方面,要提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紧盯水库、堤防、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加强防汛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让干部群众熟悉应对流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雨情、水情、汛情,为防汛装上“智慧大脑”。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防汛救灾工作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各项防汛措施落到实处,筑牢坚不可摧的“安全堤”,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让人民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