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给0-3岁宝宝发补贴,是在给国家的未来“存钱”

2025年07月30日16:34

来源:大河网

在全社会的热切期盼中,一则重磅消息于7月28日正式官宣: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个孩子每年可领3600元补贴,直至3周岁;2025年前出生的不满3岁宝宝,也能按月份折算领取。这不是某省的试点,而是全国统一的普惠政策,当国家给孩子发“成长红包”从地方探索变为国家制度,背后藏着的是对千万育儿家庭最实在的托举。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育儿成本成为众多家庭不敢生、不愿生的关键因素。翻开2024版《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全国0至2岁婴儿年均养育成本达24538元。对工薪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每月近2000元的固定支出:奶粉、儿保检查、换季的衣物、防摔的围栏、启蒙的绘本.......哪一样都省不下来。就像一位二孩妈妈在社交平台上说的:“不是不想生,是看着购物车里的母婴用品,总在算‘这个月工资够不够养娃’。”

3600元的年度补贴,恰恰补在了这些“看得见的负担”上。它可能是两孩家庭一个月的纸尿裤钱,是职场妈妈请钟点工接孩子的半月工资,是偏远地区宝宝半年的体检和疫苗费用。更重要的是,这笔钱不设门槛、不搞区别对待,一孩家庭同样能领,打破了过去“只补贴多孩”的惯性。这背后藏着政策的深意:生第一个孩子时的犹豫,往往是整个生育决策的最大门槛。当年轻夫妻发现生第一个就有国家“帮衬”,那份“试试看”的勇气自然会多一分。

除了经济层面的支持,育儿补贴政策传递出了“国家支持”的信号,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生育从来不是家庭的“孤军奋战”。在浙江的育儿论坛上,有位爸爸分享了一段感悟:“看到补贴政策那天,我给妻子转了300块,说‘这是国家预支的奶粉钱’。她笑了,说突然觉得养娃不是我一个人在硬扛。”这或许就是政策最柔软的力量:它不仅是银行卡里多出来的数字,更是让父母们确信“背后有依靠”的安心。当年轻夫妻不再因为“养不起”而放弃生育,当妈妈们不必在工作和带娃间做单选题,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更宽松的环境里长大,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自然会像春芽般慢慢舒展。

方案里还特别提到“补贴免征个税”“不计入低保收入”,看似细微的条款,实则给低收入家庭吃了定心丸。领补贴不会影响低保资格,也不用为这点钱多缴税。这种“精准滴灌”的设计,让最需要帮助的家庭能实实在在拿到好处,而不是被复杂的规则挡在门外。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方案明确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各有补助比例,这正是为了避免“地方没钱发不了”的尴尬。接下来,人们更期待的是“申领方便”,少一些证明材料,多一些线上办理,让补贴像工资到账一样自然。毕竟,对凌晨起来冲奶粉的父母来说,少跑一趟部门、少填一张表格,就是最贴心的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0-3岁宝宝发补贴,是在给国家的未来“存钱”。这些钱会变成孩子碗里的辅食、身上的衣服、书架上的绘本,变成父母眼中少一些焦虑的光,变成社会对“生育友好”的集体共识。当政策的温度真正流进每个家庭的日常,我们终将迎来这样的图景:年轻人生育不再犹豫,孩子们成长更有底气,而整个社会,正朝着更健康的人口结构稳步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奎元)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