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乃国家治理之基石,关乎百姓幸福安康,牵系社会和谐稳定。近日,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为河南基层治理工作注入强大动力,指引着各地在细“治”入微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全力探寻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最优解”。
在河南广袤的大地上,基层治理的“模范生”不在少数。以许昌禹州市河东张庄村为例,每月初九,村里的“孝心宴”总是飘出诱人的红烧肉香气,177户人家的小院门前,“星级牌”熠熠生辉,25个微网格如同毛细血管为村庄发展输送着养分。这个斩获多项“国字号”荣誉的小村落,正是河南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治理的“高效能”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党建这根“金针”巧妙穿引千条线,精心绣出的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从“灭火队”到“绣花匠”,治理密码藏于“精度”之中。过去,基层治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了问题就往哪里跑,像极了四处救火的消防员。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转变思路,借鉴河东张庄村绘制“民情地图”的做法,对每个家庭的情况、问题办理的进度都了如指掌。依托微网格,党员与群众代表携手担任“双管家”,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将服务精准送到村民家门口。同时,“积分制”的推行,让村民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就连小朋友都懂得通过做好事攒积分、争取登上光荣榜。这种精细化的治理思维,将党旗牢牢插在基层一线,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而网格化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精妙针法”。
从“管理”迈向“共情”,民生答案写满“温度”。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治理,而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在不少乡村,像河东张庄村那样坚持多年的“孝心宴”屡见不鲜,巾帼服务队定期走访独居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村民获得荣誉时,村干部亲自上门祝贺,让他们感受到认可与尊重。集体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充实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只表扬不批评”的村规民约,更是让村民们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文明。漯河现场会提出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这些乡村得到了生动诠释,村民们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如“就盼着这样的暖心活动”,便是对高效能治理成效的最好注脚。
从“单打独斗”转向“系统作战”,发展动能源于“厚度”。高效能治理绝非靠一招一式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制度、产业、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许多村庄借鉴“党建+产业+治理”的模式,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大力发展集体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同时,各地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基层治理筑牢精神根基。有的地方通过“片区党委”整合资源,有的借助“数字平台”盘活土地,尽管方式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产业支撑、文化铸魂、数字赋能这三个关键要素。村庄产业的蓬勃发展,既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又留住了浓浓的乡愁,这是“枫桥经验”在河南本土化的生动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讲协同”“上下联动”的要求,基层治理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如今,行走在河南的乡村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治理创新带来的新变化:“星级牌”上新增的荣誉,“积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屏上滚动的办事进度……当党建的红色力量深深融入乡村肌理,当企业的精细管理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对接,一幅“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画卷中,没有华丽空洞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幸福——这,正是基层高效能治理最本真的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