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漯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各地各单位在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上再加力再聚力,把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不断引向深入。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建引领正成为河南解锁基层治理难题、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密钥,带来示范效应。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抓好基层治理牵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河南共有约5.2万个村(社区)、9800多万常住人口,农村广、人口多、事务杂,在河南,基层治理是“孝心宴”里飘出的烟火气,是星级牌上闪耀的上进心,也是口袋鼓起来的踏实感。这些事关群众生活幸福感的小事,正藏着破解基层治理的密码。近年来,河南省委以夯基垒台之力、绣花穿针之功,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激活一个党组织,带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不久前,周口鹿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用“蹭饭”的方式和村民拉近距离火上热搜,被网民亲切地称为“蹭饭”书记。他们脚下有泥、心中有情,在田间地头察实情,在群众身边听真话,心和心的距离就在这样的“一碗饭”中被渐渐拉近。这一幕,是河南千千万万基层干部的真实缩影。河南致力于选好育好村(社区)书记、选优配强乡镇班子、派强用好帮扶力量,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使全省4.6万余个村党组织成为促振兴、保平安的“桥头堡”,5200多个社区党组织成为强治理、优服务的“主心骨”。
细“治”入微,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新挑战”不断涌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河南省瞄准基层反映最强烈、群众期盼最热切、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持续发力,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郑州市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有效解决外卖员、快递员“进门难、停车难、充电难、休息难”等问题;开封市鼓楼区探索“商网互助”网格治理新模式,划分特色商圈、夜市、产业园区等专属网格20个,为商户、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等提供“零距离”暖心服务;河东张庄构建“党建+片区(网格)+产业+绩效”乡村治理模式,片区长(网格长)化身“管家”,提供保姆式服务。河南坚持把“群众小事”视为“治理大事”,通过党组织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有人管、有人办,治理效能体现在每一件民生实事中。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共绘基层治理蓝图。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任何工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口号再多、规划再多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安阳光华路街道探索实施“红色物业”物管会模式,党员成为小区治理的骨干力量;新乡铁西街道飞机场社区组建“老娘舅”矛盾调解工作室,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们专解邻里疙瘩事;开封“州桥义警”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古城居民平安守护。这些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谱的“交响乐”,只有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让各类主体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才能真正绘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画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下足细“治”入微的绣花功夫,坚持久久为功,以真招实策不断抬升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中原标杆,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生动答卷。(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廖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