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帖反映称,7月4日,山东烟台市芝罘区一中学,一名12岁男生14:27在操场参加完400米体测后倒地,后送医后不治身亡。据报道,目前,涉事校方和区教体局尚未回应。
尽管教育部早在2020年就明确“高温橙色预警时停止户外体育课”,但这一规定在基层却形同虚设。事发当天,烟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校方却坚持在下午体测。这种反常识决策背后,是扭曲的“指标安全观”:学校为保“优秀率”不惜让学生冒险。就像老农明知要下雨仍抢收庄稼,只不过这里收割的不是麦子,而是孩子的生命体征。
更讽刺的是,据知情人表示,今年2月,这家学校获评“安全工作标兵单位”称号,同时获评“教育工作进步单位”。这样的单位,却连一瓶生理盐水都没准备。这种“荣誉安全”与“现实风险”的割裂,恰似给危房挂上“五星级”牌匾。这也就不难理解,7月4日事发,至今不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解释。
医学上,热射病抢救有“黄金30分钟”,但男孩倒地22分钟后才送医。监控显示,这期间有老师路过却未施救,校医室锁着门,急救箱里纱布已发黄。这种集体失能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不要闯红灯”的标语阶段。日本小学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8小时急救实训,德国校园每50米配备AED,而我们某些学校,连“掐人中”都要等领导批示。当责任像击鼓传花般在各部门间流转,最后接棒的永远是躺在担架上的孩子。
有辩解称“高温训练能磨炼意志”,这种“自找苦吃”的观念早该淘汰了,不能把肉体痛苦等同于精神成长。芬兰教育强调“感知身体极限”,日本“耐寒训练”全程有医护监测——真正的坚韧教育,从来不以生命为赌注。
体测变成“生死考”不是孤例。检索公开报道会发现,几乎每年夏季都有类似悲剧。重构安全,需要的不只是补丁,改变需要多维度破局:给制度装上“温度传感器”,让急救成为教师必修课,改革体育评价机制,建立“吹哨人保护”制度。
那个永远停在12岁的男孩,用生命丈量出教育最深的耻辱:当一所学校把“安全第一”喊得震天响,却连体温计都懒得准备时,我们该警惕这种“言行的断裂”正在吞噬教育的根基。教育的底线不是985录取率,而是确保每个孩子放学后都能平安回家。毕竟,连雏鹰学飞时,老鹰都知道要避开暴风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