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当这一声提示在廊坊的烤串店响起,店主熟练地走向冰柜取出冷冻烤串;而几步之遥的冷藏柜里,新鲜烤串正等待着堂食顾客的光顾。这看似寻常的场景,却暗藏着一个行业“双标”的秘密。记者调查揭开的面纱之下,火锅店肥牛卷、面馆汤底乃至餐食分量,在堂食与外卖之间悄然形成品质与体验的鸿沟——当顾客隔着屏幕点单,商家与平台共同编织的“糊涂账”正蚕食着数字消费的根基。
外卖与堂食的“双标”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平台经济规则对传统餐饮业深度重塑的必然产物。面对平台高额佣金与激烈价格战挤压下的利润空间,商家被迫“精打细算”:通过降低外卖食材新鲜度、使用廉价替代品或克扣分量,转嫁成本压力。平台算法对销量与好评的优先推送机制,更悄然助长了重营销轻品质的倾向。当数字界面成为唯一的接触点,消费者视觉与味觉间的落差被屏幕无限放大,外卖品控的模糊地带便成了商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灰色空间。
技术本应赋能透明,却在实践中制造了新的信息鸿沟。我们隔着手机屏幕无法嗅到汤底的醇厚香气,无法感知肉卷纹理的细微差异,更无法掂量包装盒内分量的实在与否。平台展示的诱人图片与精心设计的文字描述,宛如一层虚幻的滤镜,屏蔽了那些后厨的“双标”操作。这实质是数字消费模式在信息不对称上的结构性缺陷——消费者在支付同等甚至更高价格的同时,其知情权与选择权却在无形中大幅缩水。技术手段本应消弭盲区,却反被利用为遮蔽品质差异的幕布。
面对这场“舌尖上的双标”,监管触角的延伸刻不容缓。当前法规在规范网络餐饮供应链透明度方面明显滞后,平台对入驻商家食品制作过程及原料来源的实质审查责任也亟需压实。破除信息迷雾,关键在于构建“阳光后厨”的数字版本——推动商家在平台页面清晰标识堂食与外卖的食材来源、制作流程差异,甚至开放关键环节的实时影像。同时,建立更敏锐的消费者反馈通道与更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让“双标”行为无处遁形。
当屏幕阻隔了烟火气与人情味,当算法主导的推送替代了面对面的信任,这份“舌尖上的双标”映射的正是数字时代商业伦理亟待弥合的深刻断层。若技术红利持续以牺牲诚信为代价,消费者每一口滋味悬殊的食物,终将成为平台经济信任大厦崩塌时的裂痕。重建信任基石,需要平台、商家与监管形成合力,让“所见即所得”的古老商业法则在数字世界中焕发新生。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网络订单里找回安心和滋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