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企业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自去年12月起,全国多地注册有“假装上班公司”。杭州一家“假装上班无限公司”提供“朝九晚五”的付费上班服务,每天收费30元。来这里“假装上班”的人只有少数是确实不想工作的,“过来拍个照片发给家里人看一下就走了,给了我们50元”。其他多为暂时没找到工作或需要办公场地的人。
“知之为不知,在在不在乎?此人何其者?寒山子是也。不知为知之,不在乎在乎?此人何其者?齐人是也。”关于“假装上班公司”,罗大佑的这首《之乎者也》很应景。假作真时真亦假。没班可上,能有个地方,偶尔花几十块钱拍照打卡,“骗骗”成天催考公考研、找工作找对象的家里老人,以安其心、减少焦虑,一面也按照自己的节奏好好努力,不仅不算什么大错,反而是新的尽孝方式。
从去年12月份以来,有多家此类公司在深圳、杭州、济南等多个城市成功注册并开门营业,也说明这种程序可能类似于“共享自习室”等网络经济新形态,也在探索,并不违法。正如有关报道所揭示的,在这种公司去“消费”的更多的可能是自由职业者或者自主创业者,需要有个相对稳定的办公场所,当然也可能同时需要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流碰撞,也就同时具有了社交平台的功能。
这部分“消费者”可能也或多或少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眼光、口碑的压力,“在哪上班?”的追问本身也确实需要一个很好的回复和应答机制。而“假装上班”公司恰好能够成为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有力助手,花钱“消灾”,奋斗不止,当然无可厚非。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家长和亲朋以及街谈巷议之中对于“工作”“上班”和“活法”本身的看法过于偏狭和焦灼。在整体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全社会都对就业创业持守更加宽容包容的态度,人生苦短,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或者“别人家孩子”的样子来定义自家孩子的人生。适当沉淀并非消极散漫,缓慢就业并不意味着躺平摆烂,不考公不考研,进不了国企外企、当不了高管白领,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片黯淡、“就这样了”。不管是研究生毕业送快递,还是职高生出来当老板,又或者是本科生回村种樱桃,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想要的、快乐自洽的活法,就应该得到祝福,就应该不被另眼相看。这方面其实近年来是有很大改观的,许多农民工、保安员、外卖员、老农民用平和温煦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子女毕业后和自己成了同行,甚至后来居上成了自己的“领导”。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没有什么的。
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曾参岂是杀⼈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如果关于就业创业和上班谋生的评价系统始终是单一的僵化的甚至是等级的势利的,那就难免会为“假装上班”行为和“假装上班”公司创造无穷的盈利可能。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样的公司,不是有些画室、咖啡店、房产中介,也从中看到商机或是乐意“助人为乐”,提供场地打卡拍照吗?近年来我国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上班,耍音乐”的自由职业者数量不断攀升,多种就业形态不断翻新,灵活就业人员总数大约2亿。社会各界应该创设更好的就业舆论环境,充分宽容和包容“假装上班”公司的存在。至于其中个别害群之马公然伪造劳动关系、骗保及提供虚假证明,相关部门及时跟进查处矫正即可,切勿一刀切、一锅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