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店名之争:当脏话挂上招牌,城市的脸往哪搁?

2025年08月04日14:52

来源:大河网

8月3日,江苏南通海门区三星镇某丸子汤店的招牌因为使用脏话“傻X”,被当地网友拍下认为“辣眼睛”。相关知情人士称,该称呼是店主的绰号,其本人也认可该称呼。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赶到店家与店主进行了沟通。目前店主已经认识到该绰号不雅,表示将尽快做出整改,更换门店招牌。

那家被要求整改的“傻X”丸子汤店,折射出当下中国商业社会的复杂光谱——这边厢是商家绞尽脑汁的“流量焦虑”,那边厢是公众日益敏感的“文明洁癖”,中间还夹着基层治理者的“监管艺术”。这场看似微小的命名风波,实则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文明谈判。

走进任何城市的商业街,“谐音梗”招牌早已自成景观。从“锅富城”火锅到“警茶”饮品,商家们正进行着一场危险的符号赌博。某奶茶店用生僻字“嬲”做包装,结果因低俗被下架;南京“黛比螺蛳粉”因方言谐音遭投诉。这些案例暴露出商业命名的异化:当创意沦为流量的附庸,店名就从“品质承诺书”变成了“话题引爆器”。

但流量真是救命稻草吗?江西某饭店用跪地服务博眼球反被抵制,证明消费者终会“用脚投票”。老字号“狗不理”的启示在于:真正能穿越时间的,永远是招牌背后的真功夫。就像成都鹤鸣茶社那块斑驳的老匾,百年不靠标新立异,靠的是茶香里的诚意。

那位坚持用绰号当店招的丸子汤店主或许委屈:“自家小名碍着谁了?”但城市不是自家客厅,招牌更非私人日记。当方言脏话变成三米高的霓虹灯,就构成了对公共空间的“视觉污染”。有家长吐槽:“每天送孩子上学要经过‘脏话店’,解释起来实在难堪。”

这种冲突本质上是文明契约的重新协商。传统熟人社会里,绰号是亲昵;现代陌生人社会,公共表达需恪守底线。就像上海“红宝石”面包店,既保留俄式风情又契合海派审美,证明好店名完全可以在个性与得体间找到平衡点。

海门镇政府这次没开罚单,而是“上门唠嗑”劝改招牌,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柔性。但个案智慧难解系统困境:法律对“不雅”的界定模糊,方言词库缺失导致审核漏洞,事后监管又常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疲态。

破局不妨借鉴“淄博烧烤”的经验——当地政府既没有对商户创意一刀切,也没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烧烤店名指引》划出红线:禁用国家机关名义,慎用方言谐音。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既保住了烟火气,又守住了文明线。比如,淄博八大局菜市场的“这儿有局”巧妙融入市井烟火与体制幽默。

商业命名的争议,表面看是“取名的自由”,深层是“文明的尺度”。杭州“咬不得”生煎的启示在于:好店名应该像好相声,既要“抖包袱”让人会心一笑,又要“有尺寸”不越界。北京“小肠陈”的朴素与南京“和菓子宇宙”的浪漫证明:商业表达的多样性,完全可以在文明框架内百花齐放。

站在更广视角看,每块招牌都是城市文明的微缩景观。当我们讨论该不该容忍某个店名时,实际上是在定义“我们想要怎样的公共生活”。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字号里——它们用时间证明:最能打动人的招牌,从来不是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岁月沉淀的真诚。就像一位老匠人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理儿放哪朝哪代都不过时。”

城市的夜晚,霓虹终会次第亮起。但愿每块招牌都能成为文明的注脚,而非争议的标签。毕竟,衡量商业文明的标尺,从来不是看谁的名字起得野,而是看多少店家能像苏州“黄天源”那样,让顾客摸着良心说:“这家店的招牌,配得上这座城的体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丁慎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